“小僧是从五台山来的,我的本师真长老有书在此,托我来投奔清大师,愿做一名职事僧。”
知客僧听后,便说道:
“既然真长老有书托付,应该马上带你到方丈。”
于是知客引领鲁智深来到方丈,解开包裹,从中取出书信。
知客道:
“师兄,你怎么不知规矩?”
“大师长老出来时,你该解下戒刀,拿出七条、坐具与香来,礼拜长老。”
鲁智深一听,顿时明白,便解下戒刀,从包裹中取出一炷香、坐具和七条,按照要求准备好。
知客又给他披上袈裟,教他铺好坐具。
接着,知客问道:
“信香在哪里?”
鲁智深答道:
“信香?”
“这里只有一炷香。”
知客心中有些疑惑,但没有多说。
不久,智清禅师和两位使者走了出来,禅椅上坐着。
知客赶紧上前打问讯,向长老禀报:
“这位僧人是从五台山来的,带着真禅师的书信。”
智清长老一听,欣然答道:
“好,好!师兄许久没有收到法帖了。”
知客便叫鲁智深将书呈上,鲁智深先在香炉里插上香,拜了三拜,将书信恭敬地递上。
智清长老接过书信,拆开一看。
上面写道:
智真和尚合掌,恭敬地向贤弟清公大德禅师呈上书信:
“贤弟清公大德禅师:
时光荏苒,天地相隔,久别重逢。
虽分属南北宗派,心意却始终如一。
今日有一事托付:敝寺的檀越赵员外欲为其剃度的僧人智深,俗名鲁达,乃是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帐前提辖官。
因一事打死了人,智深自愿剃发为僧。
两次因醉酒闹事,扰乱僧堂,致使职事人员不能和顺。
因此,他特地前来上刹,希望能将其收录为职事僧,望大师能大度容纳,不要推辞。
此僧未来必能成正果,望大师慎重考虑,切勿推诿。
谨此,珍重,珍重!”
清长老读完书信后,便说道:
“远道而来的僧人,可以先到僧堂暂时歇息,吃些斋饭。”
智深谢过后,整理好自己的坐具和七条,提起包裹,拿起禅杖和戒刀,跟着行童前往。
清长老召集了众多职事僧人,聚集在方丈,开始说道:
“你们这些僧人,听我说,看看我师兄智真禅师的用心!”
“这位来的僧人,原本是经略府的军官,因为打死了人而愿意剃发为僧。”
“两次因醉酒扰乱了僧堂,导致职事僧人无法安置他。”
“你们若不能安置他,就把他送到我这里来了。”
“既然师兄如此嘱托,不能拒绝;如果不收留他,师兄的心意如何解释?”
“倘若他在这里扰乱了清规,又该如何处置?”
知客说道:
“弟子看这僧人,完全不像出家人模样,本寺怎能安置他?”
都寺说道:
“弟子想了想,本寺酸枣门外的菜园一带,常有一些外来人来打扰,纵放羊马,扰乱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