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七十三章贞观岁月二十二(1 / 2)史过留香首页

中国历史的无数悲剧在于君权与相权之间不平衡,天下政事繁杂,一人便是天纵奇才,毕竟精力有限,也难以一人应付,于是便将权利分与宰相,李世民采用三省六部制,相权集体化,一件事的裁决,大家反复斟酌,方才落定,以防一个人因性格的局束,盲人摸象,做出错误的决定,误国误民。而魏征便属于宰相,他与太宗之间成为千古美谈的纳谏便属于相权对君权制衡的体现。但这种理想化的君臣关系却在后世难以出现,一者两人刻意的自我渲染,一个要道德上的洗白,一个有强烈的青史留名的欲望,而在小小的个人欲望之下,两人都有着强烈治天下盛世的心愿,并两人都有天赋的治国之才和治国的欲望方能相互成全。魏征很聪明,他敢于纳谏,敢于直言,是看到皇位上坐的是李世民而非杨广,他是个性格圆通,精于人情事故不为道德拘束的人,他的忠只忠于国,忠于己而非君王,他要他的才显现他的名,而又在君主的层层帝王术的猜忌下保住自己的头颅,故而魏征这个历史符号必须和唐太宗联在一起,若是帝位上坐着的是杨广,魏征或许与杜淹之流也没什么区别。

太宗要做名君,魏征要做名臣,两人相互成全,本质就是这样。

一次李世民听闻大臣郑仁基的女儿天姿国色,又知书通礼,极品女人自然要配他这个极品男人,便下诏宣此女入宫,欲封其为妃,纳为己用。而魏征通过道听途说,听说到此女已与人订婚,便连忙入宫进谏

“陛下,圣人言为人君者为天下君父,视天下人为子女,当忧其居,其食,其婚配,方为安居乐业,炀帝时自己住高楼亭阁,百姓却流离失所,自己日日山珍海味,百姓却是饥硪遍野,自己佳妻美妾,百姓却孤苦无依,无父心者居于父位,天下如何不乱,今郑仁基之女已有婚配,陛下却因一己之欲,强尔纳之,这叫天下人如何想呢”

太宗闻言大惊,此时册封之礼已行自一半,此女又是皇后所荐,他连忙问正在举行册封之礼的房玄龄。

“陛下,臣查实人之所言郑氏所许之人乃江北旺族陆氏之后人陆爽,但实则无有文书凭证,今陛下已下诏书,君王之言一言九鼎,今册封之礼已然近半,若中途而止,岂非贻笑天下。”

房玄龄言道

太宗不语,又召来陆爽,陆爽听闻此事,心中大惊,暗想与郑家婚约只是口头相定,无有凭证,这得罪了天子,该当如何是好,忙言道

“陛下,臣虽未有婚配,但也未曾孒郑家之女有婚约,恐为他人谬传。”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太宗疑惑的望着魏征。

“陛下,臣观陆爽之态含有惧意,怕陛下日后追究,陛下若强行纳之,若传入民间,必有陛下与民争妻的言论,而失百姓之心,人行百善而难掩一恶,陛下贤明于天下,为何为这一小恶而毁陛下的名声。”

这一句正说中了太宗心事,他一生只做了玄武门一件恶事,也知此事影响太过恶劣,恐怕将流毒无穷,常常愤懑行百善也难掩这一恶,今听魏征这言,忙按住了色心,止了这事。

魏征也不尽是逆鳞直谏,他亦极善于用才学说些经典奇论,让人君自以境界升华,不知不觉的飘在云端。

岭南首领冯盎和谈殿争斗不久,久不入朝,太宗下旨责问,附近州县纷纷上奏,言明冯盎欲反,太宗欲起兵讨伐,魏征听闻进朝谏道

“陛下,臣听闻天子不兴无名之师,今天下初平,不宜起大兵,况冯盎谋反,无有实证,臣认为陛下当派一使臣前去安抚。”

“兵家在于神速,岭南路远颠波,来去月余,若冯盎真反,岂不误了朕的军国大事。”

李世民皱眉言道

“陛下,冯盎若反怎未闻他有出兵攻城掠地的奏报。”

魏征言道

“可他为何迟迟不来朝谨见。”

太宗言道

“陛下这边猜疑他谋反,他何尝不害怕陛下的猜疑,自然不敢来朝,此时他若无有反意,也已如惊弓之鸟,陛下若派人安抚,必将令其心安,派人随使臣入朝,若陛下派兵征伐,他无有退路,也就当真反了。”

魏征分析道。李世民细查奏报,果如其言,便派侍郎李公掩前去安抚,果如魏征所言,冯盎闻唐使前来,心情大定,忙派儿子随使臣进京,以名心志。免了大军的长途征伐,消除了国家的祸患,李世民自是龙心大悦尽然对着外形丑陋的魏征说道

“我观爱卿多媚态呢。”

李世民马平天下,做了太平天子,常思念往日围猎天下的日子,便常领着卫士四方狞猎,常居于杨广所建的豪华行宫。一日他尽兴而归,大宴群臣,酒醉,指着华美的宫殿和如山的猎物言道

“炀帝当年富有四海,麾下雄兵百万,却不懂为君之道,听信一般小人的佞言,倒至国亡身败,昔日所建的宫殿,运河尽归于朕,朕猎天下,得有今日,实拜炀帝昏庸所赐,众卿当引以为戒,莫做奸佞之臣,误朕江山,让他人得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