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5章 王铭洋的手搓能力(1 / 2)悄悄地我在海里采矿首页

王铭洋话音一落,就开始有人开口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说道:

“王总,我认为机械手的软件控制部分是没问题的,只是硬件部分因为传感器的原因和零件的精密度不够。

而且,我们之前进行动作分解的时候,做了一些连贯性动作,整套动作下来,就影响了机械手的灵巧度和精确度,有些动作,我们还可以再分解成几个步骤完成。

另外,机械抓手上一些非常规零件是我们自己在机床上加工的,但是因为加工精度的原因,往往需要加工很多个才能从里面挑到一个达到我们要求的成品。

来到后期装配部分,对组装工作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一个零件误差一两丝,到后面都会导致出来的结果跟预想的目标偏差超出标准。

以上这些硬件的问题,需要我们花大量时间,慢慢磨,从基础做起才能彻底解决掉。这也是国产机床一直存在的问题。”

“只要能解决问题,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都没问题,公司会全力支持你们。

智能生产线是所有工厂以后的发展趋势,甚至可以说是一间工厂最核心的竞争力。

我们一定要在这方面取得自己的优势,没有合适我们使用的机械,我们就自己造,反正厂里有自己的机床加工设备,软硬件这些都不缺。

我国的人口红利总会有结束的时候,到时候不再会像今天这样有那么多的产业工人,人工成本会成倍增长的。

以后,我国的人力资源应该会像现在鸥美发达国家那样看齐。”

“王总,我觉得以现在的条件,一下子上全智能的生产线难度还是比较高的,要不我们先从半智能生产线入手?

像接下来的电子厂生产线改造,我们可以保留加工动作复杂的人工工位,先把相对简单的岗位用机械手代替。

前期我们着重积累经验,等以后市面上的硬件跟传感器什么的性能跟上了我们再做进一步升级。”

王铭洋听后想了一下,这个工程师说的的确有道理,现在自己公司自研智能生产线最大的问题不是其他企业最头疼的算法,反而是不起眼的高精度传感器。

看来在智能生产线这条路上步子不用迈得太大,可以先等等其他零件性能升级,自己只需要让加工厂一直保持对业内竞争对手的技术领先优势就行。

“嗯,这的确是个问题。

那就按你说的,我们前期降低一下要求,不需要一步到位,先把手机生产线的目标定位为人力替代,速度只要不低于现在的生产速度就算成功,以后再一步步升级。

接下来你们的研发重心就放在研究智能机械手上,时机成熟后再慢慢的扩展到其他类型的机器人。

公司也会尽量派人到鸥洲瑞点和日耳曼国买精度尽可能高的设备和零件回来供大家使用。

至于人手,一直在不断的招聘当中。

你们要是有认识的技术过硬的人,也可以介绍过来,每成功一个奖励一个月的工资。”

这时,韦方打完电话回来,王铭洋招呼着他和几个研究人员去会议室开会讨论技术方案,其他的那些非研发人员让安排去干活了。

王铭洋边走边听着韦方这个厂长说着机械加工厂的近况。

“最近,厂里的两轮电动车销量有些上不去了。

因为深城和省内其他城市有不少地方开始禁止电动车在路上行驶,我们是不是要想办法上一些新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