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病房,奶奶正给爷爷喂稀饭,吹凉一口喂一口。
吴老太太也在喂稀饭,也是大米稀饭,旁边还摆着一碗,还有小半碗奶奶留给她的鱼肉。
秦淦西想去喂爷爷,奶奶不让,只能作罢,去和爸妈聊天……主要是和何娟聊,因为秦励国一贯基本不回应,和爷爷一样的性格。
“妈,大妹回去了没有?”
“没有。她说过,要等高考完才回去的。”
“只差六天要考了,我明后天去看看她。”
“没必要去看。她的成绩比你差远了,考得上就读大学,考不上就嫁人。”
“才十六岁,嫁什么人呐。今年没考好的话,明年继续考,反正她还很小。”
“你看我们生产队,我们大队,甚至你的同学,有几个家庭这么送女子读书?”
情况是这个情况,但秦淦西不同意,“妈,别人是别人,我们是我们,既然已经把他们送到这个程度,那就要继续送下去。如果他们学习成绩差,或者不想读,那就不勉强,可都很不错啊,而且很愿意上学,为什么不让他们上呢。我希望我们家全是大学生。”
他们两个对话,奶奶时不时扭过头来想说什么,但还是没有说,默默地给爷爷喂稀饭。
倒是闷葫芦的秦励国,他冒出几句完整的话:“我家现在只有这个条件,她高中毕业已经是很高的学历了,可以来城市找一个临时工作,运气好可以成为正式工。其他几个也是,读个初中就行了,都去找临时工作,该嫁人的嫁人,该娶老婆的娶老婆。”
好家伙,这是要掐灭他们的上学之路啊,但这思路,让秦淦西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
他一直以来都很少和别人交流,也很少进城,却对目前的情况了解得如此精准,但作为知道历史发展规律的自己,不想把他们的命运交给运气。
秦淦西知道,因为爷爷受伤,家里的经济状况会直线下降一大块,所以造成他们产生这种想法,这是形势所逼。
他也知道,让弟弟妹妹们全都上大学只是一个美梦,因为从66年到70年停止招大学新生,在66年,四妹和小弟分别只有18岁和15岁,赶不上趟。
“得想办法让他们提高成绩去跳级,争取在65年考上大学。”
这个念头闪过,他咧着嘴说:“其实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像我一样,让他们跳级,这样可以缩短吃闲饭的时间。”
“我知道家里的经济会有很大负担,但还请咬牙坚持一年,我明年参加工作后,这种情况就可以缓解。你们也知道,读大学不要家里出钱,其它的也花不了多少,但几年大学出来,工资比普通工人要高。”
虽然是学霸,但有关待遇还是关心的,他这样的本科大学生,如果进入行政系统,毕业就可以拿到四十九块五,转正五十六块,即使中专,毕业也有三十三块,转正三十七块五;如果进工厂,大学生进去四十八块五,转正五十五块,中专进去三十七块,转正四十二块五。
工人就不一样了,分为八级,学徒工十四块,一级二十八块,二级三十五块,三级四十二块,四级才五十一块。
工人从学徒到一级,正常的需要一年,而从学徒到四级,没十几二十年是做不到的,但大中专毕业生,正常转正只需一年,可想而知读书和不读书的差距,临时工更惨,八块钱一个月,有的还不管一顿饭。
秦淦西知道,家里这些小辈都能上学,其实是何娟努力争取的结果,所以要做通她的思想工作,至于爷爷奶奶,他们很疼自己,很少会拒绝自己的要求。就像爷爷,他认为打猎很危险,所以不准秦励国学,从不带他,而原主则每个星期天和寒暑假,都能跟着爷爷上山布置陷阱,学辨识中草药。
这叫什么呢?
嗯,挟宠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