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大炮铸造那么厚重,主要还是因为铸造工艺问题,铸造时候克服不了空气形成的气泡,炮管在火药爆炸时容易在气泡处爆开。
现代工业铸造的无缝钢管基本没有这个问题,不达标是出不了厂的,尤其是这种厚管壁的无缝钢管,往往都是用在压力设备上,更是要经过X光抽测的。
后世民用水平的无缝钢管出口到某些国家,那就是大部分加工成各类大炮使用的,极受欢迎。
方向虽然明确了,但工作依然是艰巨的,无缝钢管外加一层土钢铁铸造要严丝合缝还是要反复磨合,甚至要加入一些现代钢铁的料子进去提升品质。
没办法,没有现代工业体系做支撑,只有自己不断地调试。
沈云峰工作的主要中心也在研制大炮上,对于他来说,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安全自保能力。能够研发出实战中使用的大炮,那是重中之重。
发展经济,其实就是为了推进安保能力,装备的提升需要人力,人力又需要粮食和金钱来维持,最终都是围绕着自保能力的提升而推动。
玻璃厂仍然少量生产,因为从万尾岛卖到商船的酒还都是玻璃包装,这个很受欢迎。
因为一瓶酒可以揣在怀里到处喝,酒坛子就不大方便了。
不是每个人都能弄个精致的银酒壶揣在怀里的,那都是船长、大副或者商户才弄得起。
另外就是生产煤油灯,老管一时好玩弄出来的煤油灯罩子和底座。
这玩意沈云峰认为可以改善生活质量,也能拿煤炭里面干馏出来的火油代替食用油,起到节约作用,所以同意生产一批。
此时,沈云峰还没意识到这是未来一项重要的财路。
根据田虎介绍的上次海战的情况,还制作了几把短火铳,就是像手枪一样,采取底火击发。
由于枪管短,根本没有任何准头,弹丸被火药推出枪管后,就是天女散花。
但是短距离杀伤作用很显着,尤其是在船上,水手上到对方的船上,先开一枪,打乱别人的防御,再用刀来攻击,效果会非常显着。
即使不事先攻击,遇到多人时候,来一枪也能解困救命。
前段时间柏有志曾经研制过纸包弹,效果虽然不算很好,纸张残留比较多,影响第二次装弹发射,但这种设计只是开一枪的话,还是管用的。
开战之前先把弹装好,插在腰间就行了,需要时候拔出来开一枪救命。
由于底火的存量少,算是精贵物品,所以,这种枪也没制造很多,按照田虎的想法,就是给突击队使用的。
上次海战中盾牌和头盔的作用还是比较显着,村里的妇女们除了加工麻绳之外,多了一项任务,就是加工盾牌和头盔。
盾牌采用山上最密实的细竹子整根编制,然后用桐油油一遍防腐,再涂上煤沥青,一般火铳的弹丸和箭矢是穿不透的,甚至横刀一刀下去,也无法斩透。
头盔是用山间的藤条编制的,可以遮挡弓箭和弹丸,效果不一定多好,但有防护总比没有防护好。
这两件防护装备最大的弱点就是怕火攻。用多了,敌人有准备了,那就不太好使了。
这个年代没有有机玻璃,用钢板来做盾牌,又不够轻便,还是先用这种竹子和藤条做的实用一些。
基地那边的建设没有停止,都是让赤腰瑶寨的瑶人和收编的土匪们来干。
土匪们要迁出柏家村到基地去住,学堂也要迁到基地去。
因为现在融合的更加紧密,赤腰瑶寨的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要到学堂上课,原先的学堂已经无法容纳了。
也不再提供学生宿舍给赤腰瑶寨的学生了,基地大门修整好了,晚上放学也不怕安全问题了。学生宿舍已经是提供给万尾岛的孩子集中居住了。
由于团练巡逻队抽走一批精干,安保部又分别从赤腰瑶寨、柏家村和收编来的土匪里面择优增加了进去,每天除了放哨站岗,就是集中训练。
朱十八已经被任命为新的三班班长了,赤腰瑶寨一个阿贵也被任命为班长,总共现在六个班,正在向两个排的编制发展。
范有财已经是副排长了,主要在巡逻队那边工作。
朱十八表示非常的不服气,但是想到狗日的范有财在山下巡逻,晚上睡不到老婆,他又表示很公道。
因为人力缺乏,已经从十家瑶寨招工了,招了二十名青壮到制砖厂当力工和基地盖房子。
这些人力都是要拿银子来发工资的,所以当初搞了个“代银券”还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建设的资金压力。毕竟,赤腰瑶寨的瑶人手上用的都是“代银券”而不是银两。
粮食由于要供应万尾岛那么多人,而且大建设期间,力工都能吃,所以粮食也是刚刚够,要等今年第一期收获才能稍微缓解。
老管也在开拓思路,组织种植一些不用太多人力的作物,比如黄豆,只要不太在乎产量,基本撒下去施了肥,就可以不太管了。
加大一些蔬菜的供应,来抵消粮食的摄入量。从物流园快递里拆出来的种子都是现代经过多少培育才出现的品种,蔬菜的鲜嫩程度是清朝的品种无法媲美的。
就像现在的西瓜能做到皮薄籽少,在清朝是不可能的,这时代的西瓜皮比冬瓜皮不薄些,籽贼多。
老管则大力推广种植冬瓜、南瓜、瓠瓜、韭菜这些产量特别大的蔬菜,食堂的妇女照看着就行了,只要一旦能吃,就能连续吃上两三个月。
沈云峰、老管他们又率先垂范,多吃蔬菜,在课堂上也讲授蔬菜里含着人生长必须得元素。
沈云彤也多次到食堂教妇女们蔬菜的做法,用现代的口味来征服清朝人的口味。渐渐的,大家也开始接受,一定程度上,也代替了粮食的一些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