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3章 发现锰矿(1 / 2)十万大山:1840首页

在沈云峰紧锣密鼓的督促和大量人力的投入下,春耕之前,“丰南号”农场已经初具规模。

房屋已经建起一片,十几户村民已经移居到山下,赤腰瑶寨和十家瑶寨的都有。有了这些人,春耕就可以开展了。

山下和山上有些温差,等于可以错时开展春耕,这样劳力的使用也可以调剂一些,不耽误大面积的种植。

农场基本具备运行能力的时候,在江平江东岸,也就是基地和农场的对面,一座建筑也开始建造。

这将是“丰南号”在山下的第一所学堂,以后既满足在农场居住的“丰南号”职工家庭子弟的就学,也将面对平地瑶村落的孩儿们。

为了不挑动官府及有些人的神经,沈云峰准备将山下的学堂叫做育儿堂,意思就是带孩子的地方。

教育是政务领域的大事,无论官府还是乡绅都盯着这一块,人与人的差别从这里就开始了,上层社会垄断了教育,也就是垄断了未来的上层。

贵族的子女可以通过继承继续当贵族,世家和乡绅们通过科举能够入仕,那寻常百姓人家即使有参加科举的资格,没地方受教育依然是空。

清朝规定五种人不能参加科举,分别是冷籍,就是说三代以上没有中举的不能参加。

府衙杂役子孙,这些人的子孙要避嫌,就是在衙门当差却无功名之人的子孙。

从事乐艺人的子孙,简单说就是戏子的后代。

丐户、疍户的子孙,这些人就是常年生活在陆地和海上小商贩的后代。

还有奴隶子孙也不能参加科举。

寻常百姓人家既然限定了无法参加科举,那又何必去受教育,即使有些眼光的乡绅和富农,也只是让孩子读书认字,期待几代后能有所突破。

像师爷这样的职业,多半都是读书有成但不得科举的人物。

当“丰南号”农场开始春耕的时候,李九章的“兴城号”已经返回了几笔货款,又拉走源源不断的货物。

桅灯和沥青麻绳的供不应求让李九章已经快忽略了白酒的利润。

南方最大的港口现在在广州,李九章现在已经将心思放在了广州。

一旦进入广州,那销量将有一个惊人的升高,李九章现在担心的就是瑶寨的生产能力能不能跟得上去广州经营的步伐。

为此,李九章特意找了一次沈云峰,谈了这个问题。

沈云峰估摸了一下,当山上筑路建设告一段落,农场建设也基本成型,将有相当一部分劳力转到生产上来。

然后他再大致算了一下鸦片战争将要结束的时间,在此时之前进入广州,经商成本比较低,打入市场阻力也比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