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9章 皇陵(1 / 2)明末风云:乱世殇歌首页

起义军疯狂地破坏着皇陵的建筑和设施,将那些象征着朱明王朝威严和荣耀的石碑、牌坊推倒在地,砸得粉碎。

而埋葬着朱元璋祖辈的陵墓,也被他们打开,棺椁被曝于荒野,尸骨散落一地。

这一场景,简直是对朱明王朝的公然挑衅和沉重打击。

当时一位地方官僚目睹了这一切后,痛心疾首地哀叹道:“万世根本之地,一旦竟为骷髅之场,良可痛也,良可恨也。”

这句话,道出了所有明朝官员和皇室成员心中的悲痛与愤怒。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到了北京,整个朝廷瞬间陷入了一片混乱。

张凤翼瞪大双眼,满脸不可置信之色,身体不由自主地晃了两晃,险些一个踉跄摔倒在地。

"什么?!" 张凤翼只觉得脑中一片空白,嗡嗡作响。

他怎么也无法想象,竟然会有人胆敢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一时间,愤怒、惊愕、恐惧种种情绪涌上心头,令他的脸色变得煞白如纸。

他深知,凤阳皇陵被挖,这不仅仅是对皇室尊严的践踏,更是对整个王朝士气的沉重打击。

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犹如被一道晴天霹雳击中,整个人瞬间瘫倒在地,泪水如决堤之洪般奔涌而出。

他那原本就略显憔悴的面容此刻更是苍白得如同一张白纸,嘴唇颤抖着,喃喃自语道:“这如何可能?朕的祖坟怎会遭此大劫!”

这位年纪尚轻却已肩负天下重任的皇帝,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这样残酷的事实。

他一直以来都将祖宗视为庇佑大明江山的神圣存在,然而如今祖坟被毁,让他心中那份对于先祖的敬仰与依赖瞬间崩塌。

此时此刻,朱由检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片无尽的黑暗之中,周围没有一丝光亮能够指引他前行。

他无力地垂下头颅,身体微微颤抖着,往日里的威严与自信荡然无存。

那种深深的无助感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扼住了他的咽喉,令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绝望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淹没了他所有的希望和勇气。

为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内心深处对于祖先那犹如滔滔江水般汹涌澎湃的沉痛哀悼之意,以及对于此次悲惨事件难以言喻、如火山喷发般炽烈的悲愤之情,朱由检毅然决然地穿上了那一袭洁白如雪、毫无半点杂色的素服。

这素服仿佛象征着他此刻纯净而又哀伤的心境,通体的白色更凸显出那份庄严肃穆之感。

他刻意避开了金碧辉煌、宏伟壮观的正殿,选择以一种低调而庄重的方式前往太庙。

每迈出一步,都如同有千钧重担压在双脚之上,使得他原本轻盈矫健的步伐变得异常沉重,就好似每一步都踏在了锋利无比的刀尖之上,那种刺痛感顺着脚底直传入心尖,令人难以忍受。

终于,朱由检缓缓走进了太庙。踏入大门的那一刻,一股凝重压抑的气氛扑面而来,让他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

只见他双腿一软,毫不犹豫地双膝跪地,身体前倾,额头重重地磕在了冰冷坚硬的地面上。

紧接着,一阵撕心裂肺的痛哭声骤然响起,宛如夜空中突然划过的一道惊雷,划破了这片寂静的空间。

这哭声起初还略显低沉压抑,但很快便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一发不可收拾,越来越响亮,越来越悲怆。

它在整个大殿内不断回响着,一波接着一波,冲击着人们的耳膜和心灵。

那声音饱含着无尽的痛苦与哀伤,似乎要将所有的悲痛都宣泄出来,久久不散……

崇祯皇帝满脸愁容地坐在龙椅之上,手中紧紧握着那份刚刚拟好的罪己诏。

他的眼神充满了自责与无奈,仿佛整个大明江山的命运都压在了这薄薄的纸张之上。

他用颤抖的笔触写道:“朕以凉德,缵承大统,意与天下更新,用还祖宗之旧。不期倚任非人,遂致虏猖寇起。夫建州本属我朝藩篱,今乃犯我边境,扰我生民;流贼李自成等复肆虐中原,荼毒生灵。此皆朕之不德所致也……”

写完之后,崇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眼中泪光闪烁。

他知道,这份诏书或许无法立刻平息上天的愤怒,亦难以消除百姓心中的不满,但他仍然期望着能通过这种方式,唤起臣民们对大明王朝最后的一丝忠诚与信心。

凤阳被起义军攻克,皇陵被挖,这一事件所带来的影响远远不止是精神上的打击。它表明起义农民在政治上逐渐成熟。

在此之前,农民起义大多只是为了求生存,缺乏明确的政治目标和战略规划。

然而,焚毁皇陵,打出“古元真龙皇帝”的旗帜,这意味着他们公开宣布同朱明王朝彻底决裂,斗争矛头直接指向了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这一转变,让明朝的统治者们意识到,这些起义农民已经不再是以往那些容易被镇压的乌合之众,而是一股有着坚定信念和强大战斗力的政治力量。

朱由检在愤怒和悲痛之余,开始了疯狂的报复行动。

他严令追查责任,将所有的怒火都发泄在了那些负责凤阳防务的官员身上。

凤阳巡抚杨一鹏,身为当地位高权重、手握重兵的最高军事长官,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可谓是首当其冲。

那一日,京城的圣旨如一道晴天霹雳般降临到了凤阳,崇祯皇帝盛怒之下下达了处死杨一鹏的命令。

可怜这杨一鹏,兢兢业业地守卫着一方土地,却最终成为了这场灾难的无辜替罪羊。

与此同时,巡按凤阳御史吴振缨也未能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