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一拍即合。
经过张良的引荐,他终于寻到了项羽的消息。
西楚霸王那一年十九岁,正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年纪。
二人之间初次见面项羽就单方面的剑拔弩张,他看不上赵子期和张良这样的文弱书生。
或者说,项氏一族对文弱书生都是一个态度,故而偏向喜爱读书的项伯在族内备受冷落。
可能这也是原历史中项伯帮助张良救下刘邦的原因。
当然,这都是后话。
项羽举着两百多斤重的大鼎,恶劣的在张良的劝阻声中把鼎推向了赵子期的方向。
继承秦武王天生神力的赵子期毫不费力的把鼎推了回去。
问:“张兄,这位是?”
双方不认识的前提下,由引荐人相互介绍名姓,这是基本礼节。
就算再生气,在非必要的情况下也需要遵守。
张良苦笑:“子期,见谅,见谅啊。”
张良是个小白脸,张良引荐的人自然也是小白脸,这也是项羽出手挑衅的原因之一。
直到那小白脸毫不费力就把鼎推到一旁项羽才眼前一亮。
见到赵子期言行轻啧一声,不过鉴于赵子期可能是和他一样能举鼎的壮士,还未等张良介绍就道:
“你们中原人就是麻烦,我叫项羽,是楚国贵族项氏一族后人。”
楚国地域广泛,较为多元。
有部分楚国人不认为自己是中原人,而是蛮夷,并以此为傲。
(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史记》)
张良擦擦不存在的虚汗,对上项羽这样有理说不清的,有些尴尬:“这位的确是项氏后人,项羽。”
后又对项羽道:“这位是赵国公主之子,赵子期。”
赵子期无父,随母,如今是赵国王氏的大宗,身份比项羽高上一层。
六国旧贵族内部依旧保持着旧七国时的规矩,项羽也是。
这才双方见礼。
随即项羽便兴高采烈的提议:“赵壮士可愿与项某比试一番?”
赵壮士:啊?
一时间居然不知道先反驳那个赵壮士还是比试。
张良:“子期今年不过十四,这比试很不公平。”
自认道德很高,不能以大欺小的项羽满脸惋惜:“那这样,赵壮士,我们十年后一定约着比一场。”
赵子期其实也想试试两个天生神力有什么区别,心里痒痒:“好,我们十年后不见不散。”
项羽很是豪爽:“好!某看壮士就知道你是个爽快人,我们不见不散!”
赵子期终于还是忍不住道:“你别喊我壮士,若是不介意,你直接喊我子期即可。”
项羽摆摆手:“都一样,子期,你直接叫我籍也可。”
十年之约。
只是……
大秦的十九公子眸光微暗,继续回忆。
项羽不是甘于屈居人下之人,他也是。
双方都不愿意低头。
大泽乡起义后,赵子期便找机会向着项羽下了死手,只是被项羽逃过一劫。
非但没有解决这么个对手,还多了个死敌。
不过或许是天意如此,
最终那一场战争恰好便是十年后。
那一年赵子期二十四岁,坐拥天下;项羽二十九岁,战败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