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0章 同文馆(2 / 2)明末之我若为王首页

一时间同文馆广受关注,在总长吕昂的号召下,琼山的的总办府、各个办事厅,带头订购了每期的报纸。一年下来还不到一两银子,就是村级单位也可以承受的。

有各个府衙带头,在琼山一带的作坊,大的商户也争相订购。只要订购超过半年的,就可以享受送货上门的服务,琼州驿站也应运而生。

同文馆旗下琼州驿站,不仅送报纸。只要你给一定的费用,还可以运送信件,和一些小件物品。同文馆的分馆也设在琼州各个县、镇一级。

琼州驿站还充当传递信息的职能,每个县有什么大事,通过同文馆可以第一时间知道。真正意义的坐在家里,就知道琼州各地的大事,还有大明的一些大事。

这也是琼州普及识字率的成果,琼州的初级学堂教学的字,都是王成推行的简体字。这些简体字,初始推行的时,受到一定的抵制。在王成的绝对权威下,这种声音很快被压下去。

现在琼州每家,基本上都有识字的。琼州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普通百姓也会追求精神食粮,报纸上连载的小说也是不错的选择。

有的百姓尝试和给军中亲属寄信,在收到回信后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也在信中倾诉着思念之情。以前传递信息都是靠人传达,有钱的托人传话,没钱的亲自跑一趟,不仅费时还费力。现在只需一封信,就可以说清楚了……

就在琼州沉侵在,这种新的交流方式时,南直隶也再次轰动起来。

同文馆刊印的两千份杂志,也在南直隶大卖。与报纸不同,杂志制作精美一些,价钱也相对高一些。在南直隶也只是几天时间,就售卖一空。

见这本杂志销量那么好,同文馆就加紧在刊印三千册,在沿海各地贩卖。

这一本杂志它的首篇文章则是由柳隐撰写的《我在琼州的见闻》。

刚开始的时候,人们购买这份报纸大多是因为柳隐的名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其产生兴趣,并纷纷好奇地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琼州的故事。于是,这份杂志的销量也逐渐上升,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些人认为,琼州是一个荒凉之地,不可能像柳隐说的那么好;但另一些人则认为,琼州或许真有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待商榷。

杂志上还刊登了,王成在南直隶的经历。王成是如何被抹黑,如何遭到迫害也写的一清二楚。随着杂志的大卖,沿海一带的士人,也开始讨论起王成是对是错。

江南的一众文人也是急了,也要发行一样的反驳文章。只是在本地刊印,不仅价格昂贵,还有一定的风险。主要还是流传不同,你发表的文章也只在南直隶,等于没有发表。

聪明的江南士人,也开始打听起同文馆。得知在同文馆发表文章,只要通过审核刊登,还有一定的稿费。有人就想方设法的和同文馆联系,希望可以发表文章,赚取一定的佣金。

江南士人大多都不缺这点佣金,主要还是想抨击王成。同文馆是谁搞出来的不言而喻,王成会刊登不利于他的文章么。

有一个东林士子,抱着试试的态度,写了一篇抨击王成的文章。这个士子倒有一些文采,把王成骂的狗血淋头,还不带一个脏字。

这样的文章,同文馆刊登了,也直接大卖。这个士子不仅名声大涨,还收到不少佣金。其他士子见此也是争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