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9章 人各有志(1 / 2)大明第一国舅首页

第99章 人各有志

刘伯温落座,倒也直接,“你现在和浙东的人,看似关系都不太和睦了。”

马寻倒是坦白的说道,“丈人,我自从去年入京以来,本就是和浙东人没有走动。也就是娶了姝宁,和您老人家才有往来。”

想要将马寻定义为和浙东人关系亲近,他肯定是不认的。

就算有浙东人说他早年在浙江出生,或者是流浪到了福建等等,这是事实不假,但是绝对不代表他就是浙东人。

刘伯温也不反驳,马寻这么说确实有道理,从平时走动的人家之中也可以看的出来。

马寻看似是和淮西人家走的近,可是本质上也就是跟那几个被皇帝信任的淮西人家往来。

刘伯温开口问道,“听宋师的意思,恩亲侯与你最是不喜为陛下寻根?”

“丈人,这话就不对了。”马寻无比严肃的说道,“不管是陛下家,还是我家,祖上都清晰着,用不着其他人帮我们寻根溯源。”

刘琏忍不住说道,“国舅,朱夫子一代儒宗。”

“大舅哥,儒宗也和陛下家世没关系。”马寻更加严肃的说道,“陛下家世出自儒宗,是对读书人好吧?”

刘琏噎了一下,下意识的说道,“这么做有什么不好?陛下现在广收天下士子之心,士子心慕儒宗,这也是应有之义。”

“那是孔圣、还是亚圣,或者是朱夫子?”马寻反问起来,“认个朱夫子为祖宗,天下士子就不会心里惦记着蒙古人了?”

刘琏赶紧提醒说道,“国舅,这话可不能瞎说。”

马寻有些戏谑的说道,“怎么就是瞎说了,现在不少大儒、读书人跟着元帝在草原披发左衽呢,在大明还有不少人想着他们的故主。”

刘琏一下子也不说话了,主要就是因为马寻说的现象确实存在,甚至比较普遍。

朝廷北伐的时候,不少读书人、大儒跟着元帝跑去了开平,然后又逃去了和林。

就算是现在平定了北方,也有不少人偷偷摸摸的朝着和林跑。或者是虽然现在成了大明的人,但是心里认为自己是元人。

马寻直接说道,“朝廷是不可能包税的,秀才也好、举人也罢,有了功名之后朝廷确实会给与优待,稍微免税、免徭役,只是我看这事情要管。”

刘伯温立刻严肃说道,“国舅,你要是这么说了,不少士子怕是要心寒了。”

元朝的待遇多好啊,管理极为松散、粗放,直接划定某个区域交上一定数额的税收就好,管事的地主、士人怎么征百姓的税,朝廷才不管呢。

而且在元朝的时候,这些读书人也是免税的,待遇可以说给的相当高了。而明朝延续了一些优待的政策,但是相对来说不如元朝。

这就让不少读书人心里不高兴了,换了一个朝代,新的统治者就应该给这些士子更好的待遇,要不然不是白改朝换代了么!

马寻也继续说道,“如今大明初建、地多人少,土地兼并之事还不算厉害。只是我觉得用不了多久,兼并之风就要开始。”

刘琏这时候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他读了不少书,有些道理心里也清楚。

看起来他这位小舅子不只是不赞成给皇帝找个厉害的祖宗,不只是打算和浙东人保持距离。

更重要的是想要压制一些读书人的地位,不赞成给读书人太大的权力。

刘伯温就觉得这是没必要开口了,主要原因自然是马寻看起来也算是铁了心,基本上是很难劝动。

即使自负有大才、即使是马寻的老丈人,刘伯温也没打算在这些事情上和马寻分辨出来一个对错。

刘伯温、刘琏这些人有他们的政治主张,马寻则有他对时局、政策的一些看法。

说到底还是有些立场上的区别,刘伯温、刘琏,他们代表的不只是浙东文官,这也是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利益。

而皇帝可以说是地主利益的最大代言人,可是皇帝显然也不会只考虑地主阶级的利益。

到了马寻身上的话,他看似是在维护皇帝的利益,也是在维护勋贵外戚的利益,自然就不介意打压一下文官、地主的一些利益了。

所以现在有些谈不拢,那也没什么可说的,所在的位置不一样、考虑的事情有些区别就正常了。

刘伯温语重心长的说道,“你这么想也没错,只是以后稍微温和些最好。你昨日训了礼部尚书,在文华殿又呵斥宋师,这也不太好。”

刘琏和刘璟都错愕的看向马寻,这是他们所不敢想象的事情,这也是有些不符合他们对马寻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