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了。
不多时,两人便来到了后府门前。张大爷上前对站在门前的壮实年轻守门人道:“小哥,老头想见见您家老先生,老先生可方便?”
守门人看看老头,他认识,张老头,“张老爷子,您等下。”说着对面的另外一个守门人点点头往下院的书房去,玉扇先生正在和李少将军在下棋。
没等一会儿,村长和张老头被让进书房。见二人前来,老先生缓缓放下手里的棋子,微笑着站起身来迎接。
赵村长与张大爷连忙行礼问好,老先生也客气地回礼。一番寒暄之后,赵村长便将村中的疑虑以及张县令的新政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先生。
老先生听完,嘴角泛起一抹和煦的微笑,那笑容温暖如春日阳光,给人以安心的力量。他的眼中闪烁着深邃而睿智的光芒,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的本质。他轻轻抚了抚下颌的长髯,沉吟片刻,似乎在心中细细权衡着利弊。随后,他缓缓言道,声音沉稳而坚定:“不妨一试,张县令此人,虽初来乍到,但行事果断,心怀百姓,倒是颇为可信。”
赵村长与张大爷闻言,心中的疑虑顿时消散了大半。他们连连点头,对老先生的见解表示赞同。一番交谈之后,二人便告辞离去。
二人等离开后府守门人的视线,端着步伐也随之变得欢快起来。老话常说跟着聪明人走不会吃亏。
突然间,村里的乡亲们话匣子像是被猛然间打开了,以往相遇时只是简单地点头致意或是问一句“吃了吗”,而今却仿佛突然间意识到嘴的另外一个功能。
“我看村东头那块地就不错,土质松软,水源也近。”
“不行不行,那块地风大,容易吹倒庄稼。我看还是村西头的那片荒地好,虽然远了点,但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对对对,村西头的好!咱们还可以几家合伙,一起开垦,这样既能节省力气,又能互相照应。”
“可是雨水大了那块地容易被冲。”
“听说赵发家老大那三亩山地都种了一种新作物,叫红什么的,说是产量高,如果要确实,我家东沟上面那地也不错,差不多有五六亩。”
“年轻人不踏实,一亩好地种的也是新作物,赵发也不管管,种成了还好,种不成,一家四口吃什么……”
“那小子精着呢,不会吃亏,一定有我们不知道的消息。”
“那我们是不是应该跟着少种点试试……”
“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你也不怕粮食打水漂了,家里那几张嘴还等着吃饭呢。”
红薯和玉米这两种作物在大楚的土地上悄然生根,就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一种是村民们世代耕耘的传统作物,承载着深厚的记忆与丰富的经验;而另一种新作物——红薯与玉米的引入,则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这片古老的土地,引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同时也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同奔腾不息的江河,谁也无法阻挡其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