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4章 朝堂风云变(1 / 1)梦回大唐之凤起宫闱首页

随着柳媚在京城的活动愈发频繁,朝堂上的局势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愈发压抑和紧张。柳媚凭借着她的长袖善舞,不仅成功拉拢了一批唯利是图的大臣,还巧妙地利用他们在朝堂上兴风作浪,为自己的阴谋推波助澜。

这日早朝,朝堂上气氛凝重,大臣们各怀心思,等待着一场风暴的来临。只见一位身形消瘦、眼神狡黠的大臣,猛地从队列中站出,双手高高举起笏板,义愤填膺地大声说道:“太子殿下,大皇子通敌叛国一事,绝非小事,这关乎我大唐的生死存亡,不可不查!如今谣言四起,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纷纷,百姓们人心惶惶,大唐的安稳社稷已岌岌可危。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臣恳请殿下立刻将大皇子召回京城,严加审问,以正国法,安民心!” 说罢,他还故意用眼角余光扫了扫周围,观察着众人的反应。

话音刚落,其他几位被柳媚收买的大臣也纷纷附和,一时间,朝堂上的奏请声此起彼伏,如同一群聒噪的乌鸦。有的大臣满脸怒容,挥舞着手臂,指责大皇子的 “罪行”;有的则装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摇头叹息,似乎对大唐的未来充满了忧虑。

太子李逸端坐在朝堂之上,面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他静静地看着这些上蹿下跳的大臣,心中暗自冷笑。他心里清楚得很,这些人不过是柳媚手中的牵线木偶,被她玩弄于股掌之间,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搅乱朝堂,让大唐陷入万劫不复的混乱之中。李逸微微眯起眼睛,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寒光,沉思片刻后,缓缓开口:“各位爱卿所言,看似有理有据,但大皇子李轩镇守边疆多年,历经无数战火洗礼,为大唐立下了赫赫战功。边疆局势复杂多变,他责任重大,关乎着万千百姓的安危。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贸然将他召回,不仅会影响边疆防务,还可能让外敌有机可乘。本太子定会彻查此事,给天下百姓一个公正的交代。” 李逸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在朝堂上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退朝后,李逸快步回到书房,他的眉头紧锁,脸上写满了忧虑。他深知,柳媚此次来势汹汹,背后必定有着周密的谋划,如果不能尽快找到证据,揭露她的阴谋,朝堂局势将会彻底失控,大唐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于是,他立刻招来自己的心腹谋士,这位谋士智谋过人,跟随李逸多年,为他出谋划策,屡立奇功。

谋士走进书房,看到李逸焦虑的神情,心中已然明白几分。他微微欠身,恭敬地说道:“太子殿下,柳媚这妖女此次行动十分诡秘,拉拢了不少朝中奸佞,朝堂形势对我们极为不利。我们必须尽快找到她的把柄,揭露她的真面目,才能平息这场风波。” 李逸微微点头,目光坚定地说:“我已暗中派人调查柳媚多时,相信不久就会有结果。只是此事必须万分谨慎,绝不能让他们察觉到我们的行动,否则打草惊蛇,后果不堪设想。” 两人又低声商议了许久,制定了一系列应对策略,才各自散去。

柳媚得知太子并未答应召回大皇子后,心中的怒火如同被点燃的火药桶,熊熊燃烧。她不甘心就这样失败,决定加大力度,给太子施加更大的压力。她悄悄招来自己的心腹亲信,这些人都是她在京城中精心培养的爪牙,对她忠心耿耿。柳媚眼神阴狠,语气冰冷地吩咐道:“你们立刻去京城各处,煽动那些愚昧的百姓闹事。告诉他们,大皇子不仅通敌叛国,还私吞军饷,克扣士兵粮饷,让他们的亲人在边疆受苦挨饿。一定要把事情闹大,我就不信,在这么大的舆论压力下,太子还能坐得住!”

亲信们领命而去,很快,京城的大街小巷便出现了一群群情绪激动的百姓。他们手持标语,高呼口号,纷纷聚集在太子府前,要求太子严惩大皇子。人群中,有的人满脸愤怒,破口大骂大皇子的罪行;有的人则泪流满面,哭诉着自己在边疆服役的亲人的苦难。场面一片混乱,局势已然失控。

太子李逸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他快步走到太子府前,看着眼前混乱的场景,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这些百姓都是被柳媚的人煽动蛊惑,他们并非真正相信大皇子有罪,只是在谣言的误导下,情绪被煽动起来。李逸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然后大声说道:“各位百姓,请听我说!大皇子通敌一事,本太子定会严查到底,绝不姑息。但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切不可妄下定论。大皇子为大唐守卫边疆多年,他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为大唐的安宁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一些毫无根据的谣言,就否定他的功绩,寒了他的心,也寒了万千将士的心。请大家相信本太子,我一定会给大家一个公正的结果,还大唐一个朗朗乾坤!”

百姓们听了太子的话,情绪渐渐稳定下来。他们看着太子坚定的眼神,心中的疑虑也开始动摇。然而,柳媚并不打算就此罢休。她得知太子出面安抚百姓后,心中更加恼怒。她决定在太子府中安插更多的眼线,密切监视太子的一举一动,以便实施她的下一步恶毒计划。一场更加惊心动魄的较量,正在悄然酝酿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