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3章(1 / 2)残疾王爷站起来了首页

这日是三月十七,朝廷下午发放的殿试结果,赵璲也提前一个时辰回了王府。

参加殿试的贡士不会再有落选之说,只会评分一甲、二甲、三甲三个等级,其中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会直接入翰林院为官,二甲进士与三甲同进士出身的则需要再在吏部那边进行一次铨选,最后根据铨选结果安排京城的低阶官职或是外放知县、县丞等职。

能留在京城的基本是二甲排名朝前的进士,像狄献、何文宾这种挂在三甲尾巴的,如无特殊际遇基本就是外放知县了。

赵璲要在工部当差,狄献即将迎来各种应酬以及吏部的铨选,赵璲只能利用刚刚发榜后的这点时间见他一面。

狄献被王府的布衣侍卫请上了一辆马车,车夫默默赶路,很快就将马车赶进了王府西边的一处侧门。

狄献跟在领路的年轻公公身后,心跳如鼓,亦心乱如麻,完全摸不清惠王殿下为何要见他,狄献已经在脑海里把他进京后所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都筛查了一遍,他十分确定自己没有跟惠王殿下扯上过半点关系。

飞泉将狄献带到二进院的厅堂,推开门,示意狄献自己进去。

透过渐渐变大的门缝,狄献看到了单独坐在北面长几后的王府主人,他曾经在殿试时远远窥视过一次的惠王殿下。

厅堂里已经掌了灯,惠王手持书卷,听到开门声,惠王抬眸看来。

狄献及时垂眸,跨过并不存在的门槛,撩起衣摆恭恭敬敬地跪下,拜见惠王。

赵璲放下书:“免礼。”

“谢王爷。”

因为路上提前做足了准备,狄献还算冷静地站了起来。

赵璲问:“据本王所知,你是蓟州饶安县人?”

狄献并不意外惠王已经查过他的底细,道:“是。”

赵璲:“永昌二十五年曾任凉州青峡知县的狄雍狄大人也出自蓟州饶安,你们……”

狄献万万没想到会从一位亲王这里听到亡父的名字,震惊过后,他红了眼眶,哽声道:“回王爷,狄大人正是家父。”

赵璲:“……他老人家可还安好?”

狄献低着头道:“永昌二十六年,家父因病辞官回乡,次年便走了。”

赵璲道声节哀,多问了些狄雍的生平,得知狄雍年近四十才考上三甲同进士出身,之后一直在各地辗转担任知县,因性情刚正不被上峰所喜,于永昌二十四年被调到凉州贫寒之地青峡县,那时的狄雍已经是五十五岁高龄。

赵璲打量着狄献,道:“看来你已经猜到我为何会提起令尊了。”

狄献抬头,眼中有苦涩也有自豪:“家父晚年方入官场,做了十几年知县,虽兢兢业业却并无其他值得王爷记住的建树,唯有永昌二十五年献给朝廷的修渠之策让他念念不忘,并深以为傲,可惜那几年北边常有战事,他老人家没有机会为朝廷效力。”

赵璲:“你可还记得令尊的修渠之法?”

狄献不假思索道:“小生不但记得,且记得刻骨铭心。”

赵璲让他讲来听听。

狄献:“涉及青峡县各处地形以及数十条古渠道,敢请王爷叫人取来笔墨,容小生绘制简图,修渠之法王爷便能一目了然。”

赵璲便让候在外面的青霭去取笔墨。

青霭拿来了几张能铺满半张长几的宣纸,研好墨后再退了出去。

狄献一手提着袖子,挥笔先在宣纸上勾勒出一条从南往北流淌的黄河河道,再在河道西边勾勒出青峡县一带远近分布的几条主渠以及分散在主渠道上的几十条小渠。

狄献:“这一带平原干旱少雨,自古便有百姓开挖大大小小的渠道引黄河水灌溉农田,然而这些古渠开挖之时距今最短的也有四五百年,随着黄河河道变迁、战事频发,很多渠道都因无法及时引水而惨遭废弃。丰延渠便是一条主渠,渠首离黄河河岸已有八里之遥,且此处黄河河段水流湍急,并不适合挖渠续接。”

赵璲指向丰延渠渠首下游的一处位置:“所以令尊提议在这里开挖新渠,再朝北延伸渠道与丰延渠相连。”

狄献:“正是。”

说着,他在这处黄河河道中间画了一处狭长沙洲,解释道:“这里河道较浅,沙洲将河道分成东西两股之流,我们只需要在西边修筑一条长三百步左右的拦河坝,便可将河水引入新渠。家父亲自丈量过几十次,新渠长约四十里,丰延渠古渠长两百一十里,召万人劳力费半年工期便可挖好新渠、疏浚堵塞废弃的古渠,假使现在动工的话,入冬前便能全渠竣工,明年开春便能引水灌溉这一带近四万顷农田,一举解决当地百姓贫苦,且为朝廷新增一处产粮重地。”

赵璲沉默片刻,道:“这些令尊在递给朝廷的折子里都曾提起,你可知道哪些他不便在奏折中提起的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