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误会解除,可隔阂悄然种下,曾经对视一眼便心领神会的默契,像是蒙了尘,黯淡无光。也是在那时,阿达和阿莓夫妻二人做了个大胆决定——开分公司,扩大经营版图,想着用忙碌填补裂隙,也憧憬着双份的成功。
筹备分公司期间,两人各司其职。阿达整日穿梭在新场地,和装修队讨价还价,盯着施工进度;阿莓则埋头于招聘、财务预算,电话一个接一个。偶尔碰头商量事儿,话也变得客客气气,少了以往的亲昵随性。
分公司开业,鞭炮齐鸣,红绸飘舞。阿达坐镇老店,阿莓奔赴新公司。起初,业务推进还算顺利,可没多久,问题接踵而至。老店员工懈怠,服务质量下滑,熟客流失了不少;新公司招来的员工经验不足,阿莓培训时苦口婆心,实操起来却错误百出,订单交付频频延迟,客户投诉电话打到阿达那儿,他皱眉抱怨:“阿莓,新人咋管的?这业务要黄了!”阿莓满心委屈,不甘示弱回道:“我在这边焦头烂额,你倒会说风凉话,老总公司不也一团糟!”
资金流转也亮起红灯,扩张时贷款数额大,两边营收不理想,银行催还款的通知像定时炸弹。更要命的是,竞争对手趁虚而入,推出低价优质套餐,抢走大批客源。阿达为拉投资,饭局一场接一场,喝到胃出血;阿莓熬夜做方案,黑眼圈浓重,神经衰弱得厉害。
一天夜里,阿莓在新公司办公室累得昏睡过去,手机屏幕亮起,是她和阿达的旧合照,照片里两人笑得灿烂。恍惚间,阿莓回到创业伊始,狭小店面里两人吃泡面、憧憬未来,困了就靠在一起打个盹,那时虽穷,心却紧紧相依。清晨醒来,阿美看着镜中憔悴的自己,决心主动打破僵局。
阿美带着亲手做的早餐回总公司,阿达刚开门,瞧见阿美,愣住了。阿美眼眶泛红,轻声说:“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公司垮了能再拼,可咱俩要是散了,就真啥都没了。”阿达眼眶也湿润了,上前紧紧抱住阿美,熟悉的温度驱散了多日的疏离。
两人坐下来,敞开心扉梳理问题。重新分工,阿达抽调老店骨干去新公司带新人;阿莓回总公司重塑服务流程,推出老客回馈活动。资金上,阿达找老友拆借应急,阿莓则精打细算,砍掉不必要开支。业务上,合力研发特色新品,打出差异化竞争牌。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员工们亲眼目睹着阿达和阿莓再次携手并肩、共同奋战在工作一线的场景,他们心中原本有些低落的士气瞬间被点燃,犹如熊熊烈火般燃烧起来。
随着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与改进,那些曾经流失的老顾客纷纷重新回到了公司,并积极地向身边的亲朋好友推荐这家公司。与此同时,这些老顾客还带来了许多新的客源,使得公司的业务量节节攀升。
而新加入公司的员工们也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下茁壮成长,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最终,所有订单都能够按照预定的时间顺利交付到客户手中,并且无一例外地收获了来自客户的高度赞扬和一致好评。
经过这段艰难时期的磨砺与拼搏,公司终于成功地熬过了那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不仅如此,之前出现的资金缺口也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弥补,公司的财务状况逐渐稳定下来,整体运营步入正轨。如今的公司就像一艘扬帆起航的巨轮,正朝着更为广阔的市场海洋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窿,业绩还远超预期。
看着公司日渐稳定下来,阿达和阿美夫妻俩还是决定。夫妻俩分开单干各自管理一家公司。可谁都没料到,这看似光明的风途之旅,实则荆棘丛生……
阿达留守的老公司,主打传统产品,多年积攒下一帮忠实老客户。本以为按部就班就能稳守江山,没成想合作多年的供应商突然变卦。那天,采购主管火急火燎闯进阿达办公室:“老板,供应商说原材料进价涨两成,不然断货,这可咋整?”阿达眉头拧成个“川”字,打电话过去,对方态度强硬,直言行业都在涨,他们随行就市。阿达急得拍桌子,这一涨,成本飙升,产品定价优势全无。
他硬着头皮四处打听新供应商,联系好几家,样品却都不尽人意,不是质量参差不齐,就是供货周期太长。正焦头烂额时又出乱子,两台老设备接连故障,维修师傅直摇头:“老板,这设备太旧,修了也是治标不治本,耽误进度啊。”阿达看着停滞的公司,满心无奈,一边盘算资金,一边琢磨是修设备还是咬牙换新。
与此同时,阿莓那边的新鲜麻烦也不少。新公司主打创新产品,瞄准年轻消费群体,理念很潮,可员工平均年龄不过二十五六岁,想法天马行空,管理起来难度飙升。阿莓制定规章制度,员工们当面点头,转头就忘,考勤打卡形同虚设,上班时间还嘻嘻哈哈刷手机、聊闲天。
产品研发也陷入僵局。设计团队铆足劲搞创意,可成品要么过于前卫,脱离实用;要么技术难度大,成本远超预算,投产遥遥无期。市场部反馈回来,竞品趁虚而入,靠着低价简约风,迅速蚕食原本看好的市场份额。阿莓组织团队头脑风暴,会议室里唇枪舌剑,各执一词,就是拿不出个可行方案。
晚上视频通话,本应是夫妻互诉衷肠、交流心得,却成了“吐槽大会”。阿达满脸疲惫:“今天老客户被竞品撬走两家,就因为咱价格高,可成本降不下来啊。”阿莓眼眶泛红:“我这儿员工难管,产品也难产,再这么下去,新公司要黄。”屏幕两头,气氛凝重,沉默良久。
关键时刻,阿达想起早年创业结识的行业前辈,厚着脸皮登门拜访,讨教应对供应商之策。前辈提点他联合周边同行,批量采购原材料,增强议价权。阿达马不停蹄,联络几家公司,组团谈判,供应商终于松口,价格只微涨 5%,还承诺优先供货。设备问题上,他找到二手设备商,低价淘来几台性能尚可的“退役”设备,暂时解了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