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越最终没有受洗成为一名天主教徒。
起初,她祷告,星期日去教会做弥撒,参加教会的活动,觉得信徒们很有爱心,感受到团体生活很温暖,这是教会让她所感受到的最大吸引,渐渐地伤痛没有这么痛了。她也买了本圣经,闲来没事的时候拿来读一读。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她发现上帝对她而言,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她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她只不过是疼痛的时候,需要抚平心中的哀伤,度过一段痛苦而迷惘的時期,对他有寻求温暖和安全感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信仰,韩越尊重每一个教徒的信仰。只是她没有办法做到信仰一个看不见摸不着不存在的上帝。或许,是她还没有悟到,和上帝的缘分还没有到来。但是从圣经中,她学会更多地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更有一颗感恩的心。
她虽然不是教徒,但是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她都会去教会做做弥撒,在奉献的时候,总会往托盘里放一个信封。信封里有她亲笔签名的支票,金额是她收入的百分之十。这件事情,从她来到教会时,从她还是在读留学生时,她就开始做着。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希望帮到更多需要帮助到的人。到她毕业之后,考到了行医执照,拿到第一份收入,她一直坚持着。
直到有一件事情,让她把钱不再捐给教会,而是成立了一个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的基金会。有一天,报纸上报导了一则新闻。中国贵州三名留守儿童因为冬天寒冷,为了取暖,躲在垃圾箱里御寒,结果发生了被焗死在里面的惨剧。
看到了这则报导,她的心流泪了。她身为一个母亲,深深地明白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和陪伴。这让她想起了小宇,母性的同情心被激发出来。她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当她找到eer神父,希望教会把慈善工作延伸到中国留守儿童问题上。eer神父的话让她瞬间凉透了。
eer神父说:“中国是一个富有的国家,她的政府应该负责管管这些事情。教会做慈善,主要是帮助那些贫穷国家的穷苦人。”
之后,韩越决定自己成立一个基金会,向全社会招募义款,专门用于缺乏关爱中国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她的病人中,有位女士是做童子军领袖的,举手之劳,帮了她一个忙。
她号召手下的12岁以上的童子军做义工。每隔两个星期日,在铁道口,超市门前,或者挨家挨户上门,向全社会募捐。
韩越根据孩子们的劳动,适当付给他们一些辛苦费,以资鼓励。
童子军家长认为这是个善举,既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同时让他们参与劳动,明白挣钱的辛劳,非常赞同他们做这件事。而孩子们通过劳动,获得一些零花钱,也非常开心。
不过,万事开头难。
现在的社会,人心冷漠。很多人忙于生计,根本无心顾及他人的事情,更担心被骗,不轻易掏出口袋里的钱。刚开始,童子军收到的钱不足于韩越付给他们的人工。
不过,这条路多难韩越都会走下去。特蕾莎修女穷其一生都在为贫穷人中的最贫穷、最孤苦的人服务,她现在只是在做一点点。当能够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时,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
充实的人生让韩越觉得时间飞逝而过,她没有时间感叹人生,更没有时间伤春悲秋,只觉得时间不够用。
在韩越新买的别墅里,面对院子里满园的春意,韩越对西西说:
“西西,你和妈妈到后院浇花吗?”
西西摇摆着尾巴,欢快地跟着韩越来到后院。韩越一拧开水龙头,水从水管洒了出来,花还没浇,西西先蹿到水下淋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