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55章 学而仁者 新安医家(2 / 2)王师北定首页

一听汪昂以平铺直叙,似是云淡风轻的言语,却突然让我内心非常非常地震撼,被感动得无以复加,就差泪流满面了。

我哽咽的说,道:为了小弟一个复兴中华,开创盛世的遥远理想,师兄的一整个大家族,居然舍弃数百年的基业,随着小弟,走向一个不可预知的未来,小弟实已无法用言语表达,心中的震撼与感动。

汪昂依旧以平静的言语,淡淡说道:是师弟感动了我们,师弟追求的理想世界,契合了我们家族世世代代传承至今的价值观而举族迁徙,亦是我们家族的传统,从东晋末年自偃师迁徙至庐州至南宋又从庐州迁徙至新安,都是全族行动一致,无人有异议。

汪昂继续淡淡说道:徽州人历来尊重传承,徽商亦有不巧取豪夺,仅以将本求利的价值取向,与晋商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

更有学而仁者医的家族传承,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为新安医学培养了大量的人才,都以造福乡里为目的,更以大量的医学著作出版,传诸后世,不敝帚自珍落入前人窠臼,现已蔚成风气。

与师弟的做法,彼此心灵相通,遥相呼应,将来必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和谐共创太平盛世。

我见天色已晚,便向汪昂等人告辞,使我感到高兴的是,这一次的会谈能够在如此意气相投的气氛中结束。与周公信及传令官一起踏上归程,回到中华兵工厂。

次日是月底休假日,早餐后我告诉24名技术人员,我将于六月二日暂时离开一段时间,将来若有技术上的难关,可请周公信以信鸽传信给我,由我协助解决,必要时我将专程回来处理。

二刻时间之后,有家眷要搬来此处安置的16人,请与我一起去中华兵工厂西偏东方600尺处,原黄家大厝的安置处踏勘。战士及杂工也有11人,请周公信通知来此会合,同往踏勘。其余人等今日自由活动,就寝前回营即可,要同去踏勘黄家大厝的也可以。

这时有四名技术人员来报到,其中一人发言,自称是遵照承恩伯周全斌的嘱咐,前来中华兵工厂报到的木工工匠。

我问了这四人,只有发言的这位识字,名周吉,我请他担任木工组组长。我将枪杆五呎,刀刃一尺半,重量20斤的长枪图纸交给他,要他与同僚先研究,待确实了解其结构后,先制作样本送给我看过之后,若无重大误差,即可鸠工制造三千只木枪,以供训练刺枪术之用。

木工组其余时间的调度及厂房位置,则由厂务长史政安排,若各组建立机台,有需木工组协助之时,由史政统一调度。将来机台的规格会越来越要求精准,有了木工组的专业协助就有把握多了。

我请周公信派人,先将这四位技术人员带下去安顿好,并请传令官每人发给书包,明天准时来上晨课即可。

二刻时间匆匆而到,我与周公信及27位有家眷,即将要搬来此处安置的人,一起向600尺处,原黄家大厝的安置地点前去踏勘。其余八位尚未婚配的技术人员也都全部随行。

我请周公信将来若还有要求配置眷舍者,如木工组及中华兵工厂员工,不分技术人员、战士、杂工,均请公平对待,只要合乎规定,都请予协助安置。

到了现场,只隔一天时间,眷区的样子已可看出雏形,周公信说明,将来眷区只有篱笆式外墙,眷区内将建造三排连栋眷舍,每家有两个房间,一间厅堂及一间厨房,厨房设在厅堂后面,每排九户,户户之间不做区隔。

前面预留可再建一排的空间,因此若眷舍的新增需求不超过九户,工作就很容易展开。估计再过两天即可入住。

据了解,各部已将要搬迁的眷属,都有人协助陆续往各渡头集中,预估两三天内,即可抵达此处。周公信掌握工程进度及情报搜集的能力,真的是够水平的。

八位尚未婚配的技术人员,看了之后,都面露无限羡慕的样子。我请周公信安排,14位尚未来此踏勘的战士、杂工及木工组四位技术人员,有空也来看看。

毕竟安家落户是稳定军心士气,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做为一个领导人,若能诚心诚意,妥善的照顾部属家属,让他感受到有长官妥善的照顾,自己已经没有了后顾之忧,他随时随地都可以为你拼命的。

我与周公信及一起来踏勘的35位中华兵工厂员工,再往村口南边,看看长草间二期稻作的生长情形,我告诉他们,这些黄家遗留下来的二期稻作,应该可以取得正常收获的六成。

附近三里内的其他农田,我都看过了,就没有黄家大厝这边幸运了,约只有正常收获的三、四成。

而且这些长在肥沃田里的杂草,也都是有用的把他割下晒干,扎成草捆,渡海时,可供牛、马、羊在缺乏饲料时,暂且供其嚼食充饥之用。

届时家属视其工作量的多寡,还可发给适当的报酬,以资鼓励,至于散稻的采收,可以做为勤劳者的私蓄,不必归公。

回到中华兵工厂没多久,周公信来告,这两天渔获都维持在一千斤左右,已经没有继续增产的好消息了,我说这是我们是在渡头内捕鱼的局限。

只有将来到外海,以围捕的方式捕鱼,才能够再有心的进展,但现在时机未到,若以蛙泳兼采仰泳的水上求生术尚未练熟,暂时也只能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