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一开始,首先由中央银行政务副行长周令慈说明,已在新曼市、新达市及新洛经济特区办理三场纸钞发行说明会,市场反应良好,唯一有异见的是汪通先生。
但是我们觉得他说得在理,而且头头是道,显然颇有研究,因此请他一起前来见见王上,汪通对于历朝历代硬币制造的利弊得失,颇有研究,值得我国引以为鉴戒。
我说道:汪通先生有甚么高见?可否说来听听,分享一下高见。汪通说道:王上既然这么客气,那我就直说了,基本上国家印制纸币是本小而利大,严格说来是赚人民的钱,而且也只是在商场上流通为主。
平头百姓一年到头也难得碰上一回,因而也不会去理会纸币是甚么,也不会去用它,因此也不懂它,平头百姓相信的只有通宝,而历朝历代流传至今,以五铢钱及开元通宝两款为主。
至今流行的是开元通宝的式样及以一枚为一钱,十枚为一两。并由此演变出新的十进制重量单位钱、两取代了过去的十二进制的五铢钱,其中的一钱即指开元钱一枚的重量。
唐朝以后的各朝各代钱币也以通宝、元宝或重宝等命名,但式样及型制仍与开元通宝相同,只是材质上常有偷斤减两之嫌,流行得不如唐朝时的普遍。
因此我建议除了要发行纸币,以利货币流通,刺激工商业发展外,国家也要制造硬币,方便人民上街购物或互通有无,积少成多,对于国民经济是不可忽视的一份力量。
我问道:然则汪先生知道开元通宝的材质否?汪通回答道:开元通宝流传至今,铜、铁、铅、金、银之材质都有,金、银之材质应非通宝,而是用于游戏、赏赐、撒帐,以及洗儿。
有诗曰: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僚楼下拾金钱。
在宫廷的习俗影响下,民间有少量的打制金银钱作为配饰。因此唐代法条证实,唐代的金银钱不是官方的流通货币。唐律规定私铸铜钱者为罪,而铸金银钱者不予追究。
因此相信开元通宝的材质应是以铜为主,渗入少许铁、铅以增加其硬度,并可以耐久而不腐化,至今近千余年,开元通宝仍能保存完好,其秘诀恐怕就在此了。
我说道:没错!渗入少许铁、铅可以增加铜的硬度及耐腐蚀能力,但是铅有毒,可以改用铜90、镍6、锡4,或铜90、锌7、锡3试试看,做好以后放在盐水中泡一段时间,如果不变质就没问题了。
我继续说道:我完全认同汪通先生的看法,通宝仍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但是是否做出两种通宝以方便国民使用,一种是一钱的通宝,另一种是一分的通宝,请再研究一下,同时我也同意任命汪通先生为中央银行首任发行局长兼中央印制及造币厂厂长。
这时行馆主事来报告午饭已准备好了,不知不觉中,一个上午就过去了,用完午餐,休息片刻,我们又回到会议桌,我问道:我们目前准备多少纸钞?准备何时发行?以及如何确认印行数量?
汪通先生回答道:徽商内部有一种跳码戳记,可以计数,但是用于印刷则尚未稳定,因此只能用人工计数,以人工确认印行数量。
中央银行政务副行长周令慈进一步说明:中央银行初步拟印行一千五百万银元,先发行一千万银元,视市场的需求而定,若市场需求量大则一千五百万银元全部投入,若市场需求量小则慢慢回收。
但是在中央银行的金库中,将一直保有五百万银元的准备,以应不时之需,维持市场需求的稳定,这里所谓银元等于一两银子。至于发行时机拟建议于新春元旦之日前十天首发,让全体国民过个喜气洋洋的好年。
我说道:各位的想法和建议我都认同,但是有四点必须强调一下,首先是发行量的控制必须精确,这是政府一项负责任的态度问题,不能打折扣。
其次是发行硬币,必须够坚固耐用,但也不能超过成本太多,要从技术上着手改善,以避免有太多人收藏,否则就失去通货的意义了。
第三是周副行长上次提到,将要发行一钱、五钱、一两、五两、十两、一百两、一千两共七种面额纸钞。我后来想一想应再加五百两面额纸钞,合计八种面额纸钞较为完整。
第四是由于纸钞是由纸张制作而成的货币,在不断的流通使用后,会发生污损或破损,因此纸钞一般的平均寿命只有三、五年,必须要有管道不断地收回更新,否则也容易成为疾病传播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