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月招募到包拯这一位北宋年间的皇级文臣之后,徐浩立即召集了九州城所有的文官进行议事。
在议事堂中,陶渊明把2月份一众官吏的功绩,先向徐浩作了汇报。
有了之前徐浩的敲打,不管是徐浩从金陵城中招募而来的才子们,还是那些历史文臣,都兢兢业业,暂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过错。
凭借着吏曹考核,徐浩当即宣布了新的任命。
原邢曹员外郎宋慈,因为管理邢曹一事,功绩显著,被徐浩升任为邢曹尚书。
对于宋慈的这任命,不管是另一位邢曹员外郎周睿羊,还是其他各曹的官员,都没有任何意见。
毕竟宋慈自从来到九州城,不管是审理案件,对待邢曹工作,或者是为人方面,都让众官员挑不出什么毛病。
至于另一位刑曹员外郎周睿羊,也被徐浩升任为刑曹侍郎。
一时间,九州城吏、户、礼、兵、刑、工六曹的主管官员全部任命到位。
九州城只剩下门下阁、尚书阁两位阁老尚未任命。
对于其他官员的功绩,徐浩自然是各自嘉奖了一番。
不过在看到一众官员对于物质上的奖励,并未表现出太大的热情之后,徐浩想到了一个主意。
“为效仿古人对贤良的尊敬,吾决定在九州城内建立文武双庙!”
“任何对九州城内有大功绩的官员或将军,可经过三阁阁老的考核后,立像进入到文武庙中!”
徐浩的话一出口,九州城所有的文臣武将,眼中都放出光芒。
虽然之前九州城有系统赠送的城碑,可那大多只能由系统评判后,再做记录。
徐浩在城碑上只能一年记录一次。这大大打击了文臣武将们,在城碑上留名的积极性。
到今天为止,九州城城碑上只有岳云在建城时诛杀蟊贼,被系统记录过一次。
像柳宗元建议开设学堂,陶渊明前往东山劝降王家族人,王锋去到苗黎族游说苗黎族人来九州城……
这些事情都并未被系统记录在案。对于这些事,徐浩准备运用那一年一次的记录功能,把它们记录在城碑上。
现在如果按照徐浩的提议,建立文武庙。那能铸像,进入这庙中的几率,无疑是大大增加了。
难怪那些官员在听到徐浩的这个决议之后,好像如同饿狼看到了美食一般,眼中发出绿光。
“建立文武庙乃大事,此举符合九州城尊贤重能的行事风格,也为众官员多提供了一条追逐名利之路,我中枢阁赞成!”柳宗元率先开口赞成。
“附议!”马上,吏曹尚书陶渊明也出声同意。
“附议!”
……
九州城所有的文臣武将中,就没有一个反对的。
就连力牧这位并不太明白文武庙是个什么东西的武将,在看到众人都同意之后,也举手赞同。
有了所有人的同意,文武庙建立这一事被确定了下来。
随后,徐浩把包拯介绍给了众官员。
众人之前就一直有人在打量着这位脸上炭黑的包公,因为他一直站在了徐浩身旁最显眼的位置。再加上他那特别的形象,让人不注意都难。
所有官员一一和包拯见过之后,包拯心中也暗自吃惊:九州城内居然有如此多的古代贤人。而那些包拯时代之后的,也个个器宇轩昂,谈吐不凡,包拯也不能小看他们。
九州城中,包拯之前的官员,最吃惊的莫过于那些宋朝事情的官员了。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他们对自家主公能招揽到包拯这一位铁面无私的名臣,都相当佩服。
徐浩对于包拯的安排,最开始是想把其放在刑曹担任刑曹的尚书一职。可因为在包拯之前就招募到了宋慈,所以徐浩临时有了改变。
目前柳宗元担任中枢阁阁老,统领九州城内出令和政令审核的权利,相当于把原来的三省中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利统一了起来。
九州城中,最适合包拯的去处,自然就是那统领六部的尚书阁。
毕竟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这三省中,尚书省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
九州城的三阁,是参照三省设立的,其尚书阁自然也需要一位镇得住场面的大员来担任阁老。
恰好此时,九州城六曹中的各曹尚书主要还是以宋朝的官员为主。让包拯担任尚书阁的阁老,是最好不过了。
再加上包拯那累迁过监察御史,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的经历。让包拯不管是在中枢机构,还是地方基层,都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他去担任尚书阁阁老,就会充分考虑下面的情况,不会随便拍脑袋做出决定。
包拯性格方面的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引领好九州城六曹的风气。
可虽然有如此多的理由,徐浩还是暂时没有宣布对包拯的任命,毕竟九州城已经不像之前,任命一个官员只是徐浩一句话的事情。
现在虽然九州城内的官员,虽然暂时还没有拉帮结派的苗头,可他们身上打下的历史文臣,或本土寒门才子的烙印,都已经挥之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