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直依旧住在节帅府的后院里,此时正像往常一样在月门外等着李存绍。
看到李存绍不同于往日的精力充沛,一脸心事不宁的样子,薛直有些疑惑:难道是自家小妹哪里惹恼了小太保?
见着薛直,李存绍提了声“先去校场”,便接着大步往前走去。
薛直礼还没行完,匆忙应了声“是”。见状更加笃定是小妹不知怎么恼了小太保。
河北的各城为了防备北边的战争,校场都设立在城北,以便在战时更快地调动人马。
在王定、卢勇等人各自带本部去各地上任后,沧州城内只剩下三千步卒和两千铁林军精骑。虽然兵马不多,却都是义昌各地抽调出来的精锐,薛直也被升了亲从都指挥使,值得一提的是投身李存绍麾下的高行周也因为几场战斗的军功被李存绍提做了衙前都虞侯。
除去李存璋的人马,王定、杨载、卢勇这些人都算是李存绍的“嫡系”力量,总共加起来也有上万人马。
郭鹤曾隐晦地向李存绍提过几人忠诚的问题,但李存绍对几人都很放心。杨载和王定都是跟自己打了数场打仗的弟兄,卢勇又有着自己的恩情,更重要的是大伙的利益都在一起,只有李存绍自己不断往上走才能带着几人一起向上。
整个义昌镇上下,谁不愿意搭上李存绍的风?更何况,几军基层的都头乃至指挥都悉数出自李存绍的亲军,“铁林系”早就渗透到了各军之中。别的不说,李存绍自认还算受铁林军将士们的爱戴。
在校场依旧是晨跑,铁林亲军们早就习惯了跟着李存绍晨跑,那些义昌步卒们见状也只好在军官们的组织下一起跑了起来。
几圈跑完,李存绍也有些喘气。来到一边看着还没跑完的士卒们,听着整齐的步伐和口号,倒有种回到后世的感觉。不同的是每个人的装扮都和后世大相径庭,而且眼前这些军汉们是真正从杀戮战场中走出来的。
“小太保麾下兵马真是气势如虹。”
耳边传来熟悉的声音,李存绍转头,果然是郭鹤。笑着道:“郭先生可不常夸人呢。”
郭鹤清癯的脸上也少有地露出笑容,“郭某只对值得的事情美言,小太保治军治民都值得郭某美言。”
“民户司的事如何了?”
见李存绍问起正事,郭鹤立马又恢复了严肃:“义昌户数造册已经完毕,共十二万户,计七十三万六千余人。其中未包括招徕的流民和散落的番人。”
李存绍点点头,“郭先生做的很好。”
郭鹤又接着道:“元和年间各镇普遍两户、三户资一兵,如今义昌兵不过两万,小太保治下六户资一兵,实属仁政。”
李存绍还没听过这说法,问道:“我父王河东州县统计七万余步卒,是几户资一兵?”
“元和年间河东还有近四十万户,只是不知如今户数。但按十去其四来算也是三户资一兵了。而魏博、宣武等镇恐怕更甚于此,不少地方两户资一兵也是常事。”
李存绍点点头,他认同兵贵精不贵多的道理。供养军队本就烧钱,穷兵黩武永远都不是长久之计。正是五代时期战乱不休,各镇都竭泽而渔来供养军队,才造成中原大地元气大伤,为后来王朝对外的“孱弱”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