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荒报名结束,接下来是正式的开垦,搞宣传可以眼花瞭乱,做实事却需一滴汗水一份收获,不开个好头,有可能让垦荒的事半途而废,义熙土断的改革流于形式,怎么样才能激起老百姓垦荒的积极性呢,近水提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距离距离建康城墙不到五里,有一片国家所有的荒地,大约有近万亩地,我们可以选择它为本次垦荒的样板,挑选报名中精壮而诚实的侨民与普通百姓各一百名,把这片土地包给他们开垦,并免费提供军帐与垦荒的农具。”
一个月后,刘裕、刘穆之邀请近水等三人与十数名朝廷重臣便服共同到建康城外踏青,视察垦荒情况,一个月前这里是杂草从生,荆刺遍地,灌木成片,现在已彻底变样了,杂草已被除尽,碎石也已挑出、作为造田埂的材料,在里长的指挥与协调下,各家各户正在打着界桩,每户五十亩地,好大好大的一片,土被深翻了好几回,田里农民正用手细细地把土块捏成细土,每百多米,田地的中间,星罗地分布着十多口灌溉用的池塘,几百个村民汗流浃背,在挖泥磊石,池塘边是一排排的地基,看样子是准备在这里建造房子的,地基前很大的平地,应当是晒谷场,又一边是个面积更大的地基,准备建祠堂还是另外什么的,这个里长是个人才,不仅仅考虑到分田,更考虑到公用的建设,更难得的是在陌生人中间快速地确立起个人的威望与号召力,近水暗暗点了点头。
到了正在开挖的池塘边,一行人坐了下来休息,看到这帮人气度不凡,里长模样的人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跑到跟前,并吩咐另外几个村民给大家每人端上一碗凉水,近水看了看这人,三十多岁,肌肉精壮,衣着朴素,一脸敦厚,好象并不是见过世面的样子,好奇地问:“垦荒规划很有板有眼的,是你的主意吗,你原来是干什么的?”里长半低着头回答:“是小民的主意,小民在北方的时候,见过家主的庄园,就是这个样子的,所以,依样画葫芦地照搬到这里。”依样画葫芦?这可不是一般老百姓能说出的话,近水更奇怪了。“你读过书并懂得数学?”就算是见过,要实地规划出来,这个难度不是一般的大,胸中没有点墨水是绝对无法做到的。“给家主的公子在私塾时,小民给公子打过半年的下手,傍听老师教学时学了一点点。”傍听半年就能达到这个水平,别看一脸的老实相,这绝对是个天才,近水暗暗记下他的名字叫韩诚。
那边,刘裕与刘穆之也正与垦荒的村民们聊天,了解民意,“这个政策好。”一位老者激动地说,“祖祖辈辈好几代了,给主人打零工,日日盼,夜夜盼,盼着有自己的一块地,现在,不但有了,还是在京效,天子脚下,还是这么大的一块地,还送给种子与农具,不知道祖上积了什么德,天底下的好事都给我碰上了,我得好好地种地,好好地交租,报答朝廷的厚恩哪。就是怕朝廷说话不算数,我们开好了不知道那一天又被收回去。”其它村民也围了上来,七嘴八舌的,感谢朝廷,同样,与老者一起担心政策突然变卦,刘穆之指着刘裕说,“你知道他是谁吗,就是在朝中提出谁垦荒地就归谁的刘裕刘太尉,你们放心,地肯定不会收回去的。”老者站起身来大叫,“大家快过来,我们的大恩公刘太尉刘大人来了。”
不一会儿,黑压压地跪倒了一大片,口中称颂不已,刘裕有些感动,扶起为首的老者说,“朝廷肯定不会收回许给你们的地的。”回首吩咐手下的亲随,特事特办,叫他们订记造册,明天就叫有关部门把他们的地契给办了,在老百姓千恩万谢中,一行人起身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