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凑够了钱,很快就把方家小院买下了。因是城里的房子,在城里买房有一个好处,可以直接让官牙丁四帮着过户。
方家人为了搬家方便,准备只带了些轻便的衣物被褥上路,桌椅床柜都便宜的卖给了杨家,锅碗瓢盆就直接送给了杨家,连带着那用了十几年的大石磨都留了下来。
方家小院六十八两,其他杂七杂八的又花了近二两银子,这一趟下来,杨家手里便只剩下六七百文铜钱,颇有一种打回原型的感觉。
“唉,没钱了,接下来要省着点花了。”
天气转凉,清凉套装的需求量没那么火热,熏肉条生意也因为食材的关系都暂停了,崔家取货的间隔延长了,杨五花觉得一时间是等不到崔时园来了。
好歹也是城里有房一族了,买了房一般都得装修一下,可惜因为手里没有余钱,方家小院除了易了主,少了老两口,其他还跟之前一样,没有变化,但这并不妨碍杨五花开始歪歪。
第一件事,就是先得把小院改个名儿。
“要不就叫探花小院?”杨五花才学有限,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好名字。
“探花小院?有什么名堂吗?”
“就是方探花住过的小院。”杨五花自己也觉得这个说法很好笑,尴尬的“呵呵”了两声,又硬着头皮说道:“探花也是花嘛,咱们家也都叫花,也算是一个系列。”
“系列?什么是系列?”
“唔……就是一伙儿、一家子的意思,这个不重要啦,就是个说法而已。”杨五花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转了个话题又道:“若是将来要租出去,读书人住探花小院,沾沾探花的喜气,从咱们探花小院出来的都能高中,当个探花郎什么的,也是个好兆头嘛,相信学文哥也会想住,哈哈……”
杨六花听了又问道:“学文哥哥不是当中状元的吗?探花又是什么?”
“探花就是第三名,也很厉害很聪明的。”
杨小花也来凑热闹:“那我要当探花,探花好听。”
杨五花便道:“今天学文哥哥旬休呢,你们去问问学文哥哥,要不要来我们探花小院住,当我们探花小院的第一位客人?”
“好!我去!”
“我也去我也去!”
三个小家伙一溜烟不见了两个,只留下二妞。
杨三花见了便道:“二妞,你也跟着去玩玩儿吧。”
如今的二妞胖了也高了,人也开朗了,只是很懂事,大部分时间都是乖乖在家做家务。原先一直跟着杨三花收拾家里打理菜园,最近几个月又开始跟着杨五花学做饭,很少有真正玩耍的时候。
“是呀。”杨五花也道:“念书都有旬休呢,做家务也要有休息的,你跟她们去玩吧。”
既然探花小院的定位是租给书生,眼下既没有大考,又是学期中末,离各大书院年末散馆也没几个月,想来一时间也找不到什么客源,杨家姐妹商量了一下,索性把这事先放一放,先集中火力赚钱要紧。
况且好不容易置了宅院,自家姐妹还没住过呢,怎么也得先住上一阵子体验一番。
杨家没钱了,杨五花也不偷懒了,开始认真做起发箍来。竹蔑很便宜,一文钱就有十根,还是打磨好的成品,几乎要不了什么本钱,棉花和布料虽然比较贵,但用量不多,加起来也不到五文,一个发箍只要能卖上十文钱就能赚一半。
因为是准备放到元宵才卖的,还有好几个月,时间充裕的很,杨五花为了节省成本,也没花钱请人,都是自己动手做。
有了初稿,后面就容易多了,杨五花一天就能做两个,后来让二妞六花帮忙缠棉花裹布带,自己一天能做上五六个,几天下来轻轻松松就能做一百个。只要能卖出去,至少五钱银子有着落了,更何况十文只是杨五花的底价,刚上市的新品怎么也得报个十五二十文的。
“嘿嘿!这么看来,到元宵的时候还不得有几百几千个?也得好几两银子呢。”杨五花很得意,想不到有一朝一日她也能亲手做针线赚钱啊,不狂她练了这么多年。
小孩子用发箍,大姑娘也可以戴发带布花,这些活计都交给了杨桃,桃子有经验,做起来也快。
至于杨三花,目前没有草编活计,与刘氏两个开始做手套,虽然手套销量是一年不如一年,但总是会有人买。只是如今的档次越来越低了,去年珍珠手套就剩了不少,盘花手套剩的就更多了。家里有库存,杨三花今年也不打算做这些了,只准备做些普通基础款,放自家便利铺里卖卖。
至于绣花手套,则直接交由陶家母女做了,虽然京师卖手套的绣铺一大片,但风阳城内尚不多见,至少去年刚流行,还是可以卖卖的。当然,今年大家普遍缺钱,有没有人愿意花钱买这些,还是个未知数。
左盼右盼,终于把崔时园给盼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