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参加古代灯会,第一次摆夜摊,想像到那人山人海的场面,杨五花有些心慌和紧张。好在一行的还有卖灯笼的虎头舅舅家,杨家姐妹决定,先紧跟着人家踩踩点,试试水,顺便看看大家都卖什么。
虎头有两个舅舅,大舅舅叫柳大牛,二舅舅却不叫二牛,而是叫铁牛。
平时做灯笼的那个是大牛,铁牛是跟着大牛来帮忙的。二人在城里也没个落脚的地方,原先是卖到后半夜没什么人的时候,随便找个犄角旮旯蹲到天亮再出城,如今托了杨家的福,能进探花小院歇个脚,虽然是灶房的柴堆冷板凳,但也是风吹不到雨淋不着的好地方。
可能是第一天的关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人,三三两两的,估计跟杨家一样,也都是来踩点的。好在过了戌初,也就是现代时间晚上七点以后,陆陆续续开始有了些人气,但花钱买东西的人不多,看上去更像是饭后出来溜达散步的。
“三姐,要不咱们明天拿些吃食出来卖吧?能边走边吃的那种。”
“嗯,我看也行,咱们这些东西也不着急用,这日子还早呢,怕是不到最热闹的时候不会买东西呢。”
“多拿些红果糖,让他们边走边吃,刚好帮助消化,嘿嘿,吃的多买的更多……”
杨三花想想也觉得好,又问道:“那要包好了再卖吗?还是一粒一粒卖?”
“唔……还是一粒一粒卖吧,明儿带着糖罐子,再多备些纸,买的多就当场包,不过这回可要实打实的卖,不能有送的,不然到时候人一多,可得搞不清了。”当然,主要是杨五花怕自己搞不清。
杨五花顿了顿又道:“对了,最好腾一个人出来专门负责拿糖,还得带上白手套……再来一个人专门收钱,最好还能跟咱们的手环包搭配着卖……”
杨三花想到自家的包包那么多,说道:“要不装在荷包里卖?”
“这主意好!”杨五花点头道:“卖荷包的人肯定多,咱没啥优势,等回去以后咱们包上一些小包的红果糖,到时候买糖送荷包。”
荷包基本都是陶家母女绣的,托杨家姐妹顺手卖卖,要求也不高,能卖就卖,卖不掉也无所谓。杨五花就喜欢这种态度,这样她们卖的人也没压力。
“要不帕子也算上?”
“好啊!那就分大小包,大包送荷包,小包送帕子。”
杨三花举一反三:“还可以买大包送帕子……”
帕子是小帕子,也是陶家母女做的,由于要净脸的关系,帕子一般只绣一角,花样也不会太大,底价五文钱一块。
杨五花虽然没去过元宵灯会,但穿越前也曾逛过夜市地摊。即便是现代有灯光的夜市摊,光线也远远不及白天,更何况全靠灯笼的古代夜市,能看清花样子就很不错了,还提什么绣工。这种条件下,帕子荷包之类的大众产品,拼的就是一个价格。
故而,杨五花建议,只绣些草草叶叶的简单图案就行了,没必要花太多精力搞太复杂的。
杨三花和杨五花两个,越说越起劲,又见买东西的人不多,干脆早早的收摊,准备回去好好计划一下。
“虎头大舅,虎头二舅,我们想先走了,你们还记得回去的路不?”
虎头平常管杨五花喊姐姐,按理说,她得管虎头舅舅们喊叔,但柳老大也不过三十出头的年纪。
让她喊叔吧,又不是亲戚没有什么辈份的,她可喊不出口喊哥吧,虎头不乐意,这样他会比杨六花整整矮上一辈喊名字吧,人家又比她现在的年纪大了一倍还多好几岁。最后索性跟着虎头喊,反正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咋的?不卖啦?”
“嗯,反正这会子人也不太多,我们琢磨着回去再盘算盘算。”
柳铁牛看向柳大牛,说道:“要不,咱们也回去?”
“你们不用跟我们一起走的,要是认得路的话,晚点回去也不迟。”杨三花可不想因为自家耽误人家的生意。
柳大牛道:“路倒是认得的,不过买灯笼的人也不多,还是跟你们一道走吧。”
杨三花点头道:“是啊,我们也是因为这个才走的,想来估计现在还不到日子。”
“没事儿,咱们这两天就是养足精神……”
“是,没错。”
几人有一搭没一搭的,收拾好东西回到家。
开门的是老刀:“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
“是啊,人不多,就回来了,还没咱们家里热闹呢!”
杨五花这话虽然说的夸张,但探花小院也确实人够多够热闹,尤其那几个小的,嘻嘻哈哈闹个不停,就连两喜宝都还没睡,划着小手儿,又蹬着小腿儿,留着哈喇子看几个小姑娘打闹。
杨阿花问道:“没卖出去吗?”
杨三花答道:“倒是卖了几个,不过不多,我们琢磨着,明晚带点吃的过去卖卖。”
“嗯。”杨五花也道:“明儿估计桃子也会来,刚好我们分分人,咱们东西太多了,人也够,就不要混在一起了,大家各管一样分开卖。”
“我也要卖!”小花儿举手。
今晚姐姐都不让她跟去摆摊,要不是答应了姐姐要照顾香喷喷大外甥女,早就跟姐姐闹了!
“我也要我也要!”赵香香也跟着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