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先带几位妹妹进去,我带两位大哥先过去歇歇。”
崔家原是个一进小院,院门也不大,可进不了车子。崔时园放下两位小姨子,又拉着车退回到巷子口的大门处。那里是专门管铺子出入货的,门开的大,能直接过车子,里头还有个小小的停车场。
若是平常,他把这个活计交给阿昌做就行了,不过这回还有王大川和冯通两位,他得好好招呼人家。
杨家姐妹自不必管这些,朝着王、冯两位道谢之后,便进了崔家大门。
初到别人家,第一件事,自然是先要拜会一下主人。
杨五花没学过什么礼仪,只学着张婆子初见她时的动作,朝着崔父崔母,福了福身。杨小花见姐姐这样,也歪歪扭扭的,跟着拷贝学样,两人的姿势,一个比一个更不标准。
好在崔家人并不太介意这个,崔父虽是百年世家出身,但他是个早早被分出家门的庶子,年纪轻轻就大江南北的四处闯荡,历经过各种波折,早就把自家当作普通人家来看了。
而崔母,又是后来才嫁到崔家的,没经过大家族规矩的束缚,更不会在意这个,加上原先又是见过她们的,早已上前一步,口喊着“好孩子”,扶她们起来。
杨五花也没准备什么礼物,只带了几匹精细棉布,总算,也不是空手而来。
说起这些布匹,还是昨日临时让李小福去他三叔公家买的,自个儿也没挑,直接让李小福把收礼对象的年龄身份说了一下,让他挑最好的来。李家三叔公人实在,接触的客人也多,可比杨五花识货、会挑。
不知道是不是常年做生意的关系,崔父一直笑脸盈盈的,看上去像是个好说话的,怕小辈们不自在,打过招呼便自己去了铺子。
而崔母也是个和善的,看五花小花一路颠簸,风尘仆仆的样子,略略寒喧几句,最后说道:“阿园媳妇,你妹妹们刚来,先带她们下去歇歇吧,也不用再过来了,晚饭直接就在那头开吧。”
杨三花口中称是,便带着几个妹妹往耳房边上的角门走去。
“这个我知道,叫月亮门。”杨小花拉过小姐姐,踮起小脚,凑上去,小声说道。
“妹妹,你好聪明。”杨六花也弯腰低头,凑到小花儿耳朵边上,悄悄说道。
“嘻嘻。”
俩小姐妹,小手拉着小手,一路走。
跨过月亮门,便是一个长方的迷你小园子,有一株大树,又养了几架子花,靠墙还种了一排小青竹。杨三花指着竹墙中间的一个小门,说道:“那里头是静中观,小叔的院子……”
“静中观?”
“是这个院子的名字,这个地方闹中取静,住在这里可以静心读书……”一旁的杨六花忍不住补充道:“里面还有一个大书屋,伯父还带我进去看过书呢,时庭哥哥可聪明了,念书念的可好了……”
崔时庭,便是崔时园的弟弟,早年一家四口就住在方才的一进小院内,父母住正房,兄弟两人分居两边的厢房,地方虽小,但一应俱全,并不拥挤。即便是后来买了铺子扩了院子,也不过是修出了这么一个“静中观”小院,传供俩兄弟念书用。其余,仍照旧。
直到崔时园要成亲,家里又重新修缮了一番,崔时庭也正式搬去了“静中观”居住,而崔时园和杨三花两口子,则直接搬去了隔壁杂货铺的后院。
穿过迷你小园子,拐两道小门,便是杂货铺的后院。
“这个院子叫花园,三姐夫说,因为是我们住的,所以就直接叫花园,跟我们家里一样,嘻嘻。”杨六花笑道。
杨五花顺着院子打量了一圈,见四下种了不少花花草草,与杨家的小花园确实有些相像。
“这里看着好像比刚刚那个院子大?”
“嗯……按理说这里大,公公婆婆应该住这里才对,不过他们说在那边住惯了……”杨三花又随手指了院外,说道:“那边上还有小跨院,厨房什么的都在那儿……之前我们都上那边吃,现在才开始在这院子里吃……”
杂货铺的院落,其实是个带跨院的三进院落,第一进便是铺子和货仓。第二进,则是崔时园和杨三花的居所。至于第三进,已经被改门换道,变成了“静中观”。
至于边上的跨院,有被改成停车场的,也有被改成客房的。
听着复杂,但对城里人来说,把街坊四邻的房子买过来,修修改改的,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古人讲究族居,早婚早育娃又多,很容易住不下。没条件的,就只能在自家内部隔一隔,挤一挤有条件的,就往四邻扩建。
很多朝代,对城里居民买房都有个规定,亲邻有优先购买权。想要卖房,得先问房亲,房亲若不要就问四邻,四邻再不要的,才能卖给外面的其他人。
崔家是普通的民居,铺子也只是普通的临街铺子,并没有那些大户人家的游廊亭阁,四周能建屋子的地方都建了屋子,间或点缀着一些花草小竹,看着倒是既实用又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