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记打银铺,是个父子两代经营的家庭小店,开在一条巷子里头,与杨家的花园便利铺差不多,也是一个由自家院子改造的铺面。由于财力有限,铺子里头现成的首饰不多,主要还是以给人打银加工为主,赚取点加工费。
铺子的东家兼掌柜,同时也是打银匠的周老儿,递过一个盘子首饰,说道:“我们铺子的银物件全在这儿了,姑娘要是看不中的,还可以拿银子过来现打,要是手头有什么现成的样式,我们也可以照着样子打的。”
“不用了,怕是没那么多时间,我先看看吧。”
杨五花自己也就一支桃木簪子,和一对崔母送的小耳环,哪里来的首饰给人参照。况且,杨四花婚期在即,她可不想。。。。添妆得趁早,虽然离正日还有几天,但嫁妆什么都得提早准备好,要不然找她也不想。。。。。。。也没那个时间,只能从那为数不多的现成首饰里头挑选。
数量少就不说了,手艺好不好的,杨五花也不懂,但款式都是简单普通的,比起多宝阁,这周记打银铺的饰品,可就差了不是一星半点了。
杨五花心里就有一丝丝小后悔,觉得自己刚才气性大了一些,人家送她东西干嘛不要呢。东西虽小,但她们人多,加起来也有不少。何必为了面子赌气呢,面子能值几个钱?况且她的面子早在铺子里就被人闹飞了。既然受了气,拿点精神损失费也是应当啊,搁现代,这名人明星打官司,还都拿精神赔偿呢。
好在,打银铺的价格都很平价,算下来,基本就比银子本身多出了一点手工费罢了,用来应付她们这一类的普通小民倒也足够。
铺子虽小,倒也让人轻松自在,起码没人催促轻视。
杨五花把那些首饰一一比划来,又比划去,也没选中什么。论首饰,杨四花自己就有不少,都是被打赏得来的,虽然都是些小件,但款式明显好看很多,甚至在材料还不止是银的,即便自己不戴,摆在家里当财产也是好的。
杨五花一时间,也实在想不出来买什么好,索性按体积挑,找个儿大的。
“欸,这支簪子看着最大,怎么还不如那两支重?”杨五花将几支银簪放在手里掂来掂去。
周老儿一脸和气的说道:“这是灯笼簪,上头的灯笼是空心,所以分量才轻。”
“原来还能这样。”杨五花心道,真是长见识了。
“这簪子大了,戴在头上看着也体面不是。”周老儿笑道。
“这倒是。”杨五花点点头。
簪子戴在自己头大,别人只看得到大小,谁会去掂分量,装装样子充充场面倒是不错。不过杨四花好首饰多,应该不需要这种空心的撑场面,还是实打实的东西比较好。
杨五花最后选了一对宽扁的大银镯子,一只细小的宝宝镯以及一对小耳环。
大镯子自然是给杨四花的。镯身正中间最宽,刻着大朵的牡丹花纹,两端逐渐收细,并留有一个小缺口,可以调节松紧。周记打银铺的主要客户都是市井小民,有不少还是常常干粗活的,手和手臂往往会粗壮一些。镯子不是定制款,为了让所有人都能戴上,自然也会往大里做。
杨五花虽然是个村姑,但平时保养的不错,在家也很少干粗活,加上她手本就小,即便是把那镯子的开口合拢了,戴在她手上,也还是略微显大,虽然不至于掉,但她总觉得不太好看。
杨五花比杨四花胖一些,想当然的就以为,杨四花的手会比自己细,便想着让周老儿改小一些。也幸好镯子开口的两端是光滑无纹路的,改起来倒也不难。纯银的地质偏软,两头各自挫掉一小截,再捏拢便是。
除下来的那一点点小银碎,到时候还能加工成两片小叶子,再添到那对小耳环上,正好当耳坠子。杨阿花自己没首饰,目前还带着艾叶梗子,倒是回回都记得给妹妹们买首饰添妆,杨五花便自作主张,给她买了这对小耳环。不过是两个细小的圈而已,要不了多少钱。
而那只宝宝镯,便算作是赵家给程进宝的周岁礼,正好杨五花她们去年送过一粒小银铃铛,还能套一起搭配着戴。
解决了今日的头等大事,杨五花心里就轻松了,问周老儿打听了一个附近的茶馆,一行人便浩浩荡荡的出门了。
几人走后,周老儿便把余下的首饰收拾了一下,准备端回后院去,谁知,刚一个转身,后头便闪进了一个身影……
“姑娘可是忘了什么?”周老儿以为杨五花一行去而复返,转身问道。
“少废话!把刚刚那些东西都给小爷拿来!”
周老儿心里一惊,抖抖索索的便把东西端了过去。
且说杨五花带着众人,来到了小茶馆,点了一壶茶,又叫了一盘子瓜子和几样小点心,这才说起多宝阁的事情。
“那孔家是什么来历?怎么还管你们大少奶奶叫嫂嫂呢?是你们家亲戚?”
板凳当时不在场,并不知道里头到底是什么人,此时只能靠猜的:“要说孔家的小姐,又和我们大少奶奶相熟的,那倒确实有一位孔四小姐,她家的嫂嫂是我们大少奶奶的堂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