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二章 群雄初起(1 / 2)汉末理想家首页

时光荏苒,转眼即逝,这年,正是中平六年,大汉天子刘宏,许是因为其荒淫无度,身子终于吃不住了,于五月驾崩,天下震动。

不管,地处边陲的东莱、城阳二郡,却没受什么影响,而是蒸蒸日上。

各县城、乡镇的管理制度和律法,综合了古代诸多朝代和后世的优点,严谨有序却不束缚百姓,无论是渔业、农业、还是手工、商业,无不大爆发式的繁荣。

渔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现今,王浩已有最大的船只,名曰航舟,共四艘,每艘都长十五丈,阔三丈五尺,深四丈,共有四层,载重量可达一百五十吨,比宋朝的客舟,稍胜一筹。

到东莱郡就任四年以来,王浩所有大小官船,共有一千余艘,军用船只三百艘,有水军三万人,分给太史慈和甘宁率领。

民间小船,更是达到了一万东莱、城阳二郡渔业之盛,乃是空前不过,为保证持续发展,王浩严令渔民定时出海打捞,其余时间出海,严惩不贷。

当然,这造船业都归功于王浩对历史的了解以及大国崛起看的比较多,一些造船术,还有印象,便由此改造了航海技术,改造了船体结构,使其船头尖底呈椭圆形,便于破浪前进身扁宽,体高大,吃水深,有龙骨,另加强了船帆,大船上安上罗盘,使其于海中不至于轻易迷路。

王浩凭借着超出时代的知识积累量,才能造出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大船,船成之时,不仅震动全郡官民,他也着实感叹知识的重要性。

若不是他物理学的不好,说不定能提前造成发动机来,就算不济,将蒸汽机用于船只也是可以的,难怪有说,“学好物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王浩苦口婆心的再给渔民讲解了一番地理上,与航海密切相关的季风成为“信风”知识,再结合一些老渔民的经验,公之于众。

这可震惊了许多渔民,连郭嘉、陈宫等也感叹不已,连连称奇,他人问起时,王浩就只推脱自己自小居于江南,祖辈远出过海外,这些都是父辈所教。

手工业,王浩名虽称墨家弟子,但自己真正动手却是不行,只是理论方面充实罢了,除了王浩偶尔画出图纸或理论交给优良工匠打造外,便任凭发展,几年下来,各种新玩意倒是层出不穷。

农业方面,王浩按规划图纸,无用的荒地任百姓开垦的同时,也开垦了大量沟渠,引进黄河水,又改造成了铁犁等农业用具,几年下来,东莱郡的农业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至于商业,只要不触犯律法,任其发展,现今,不仅来往青州的商人大量增多,连商人的花样也玩的多了,帮助渔民、农民、工匠倒卖东西,加上已有的先进航海技术,许多商人凭借官船,单是海上,从东莱出发的商人踪影已经北抵辽东、三韩、高句丽,南至琉球,东至倭国,各行各业串着来,可谓昌盛至极。

当然,官船只能租借,不可买卖,同时也必须请雇佣兵护卫,王浩从这里,可是赚了不少钱财和物资。

加上王浩自己也从商,另有专利发明,诸如以后才出现的翻车、筒车、高转等引水用具,王浩将其垄断,为官营,低价卖给青州百姓,生产有余的,便交给可靠的商人去他处倒卖,王浩收取其中十分之二的利润。

几年时间,东莱、城阳二郡实已成为天下商业中心,同时也是渔业产出最多的地方,也是唯一的雇佣兵所在地不仅来东莱、城阳二郡的百姓能安居乐业,王浩更是借此暴富。

就连制盐业,也让王浩增强,产海盐更多了,名义上是要交给朝廷,但如今朝廷自顾不暇,虽然上缴给朝廷的仍然是原来那个数,但实则只是王浩在盐业收入的十分之一罢了。

当今之世,诸如曹操、糜竺等家族,家产都近亿,已经算是富庶之极了,但如今的王浩,就算除去公款,自己经商的私人财产,几年积累下来,就已经超过了一亿,胜过那些世族半辈子。

至于雇佣兵,照常繁荣,普通百姓一般是用不着,而豪商大贾和世族、豪强可就不一样了,是故,雇佣兵基本都是赚富人的钱,人数也越滚越多,现民用,即原来的二类雇佣兵已经有十五万之众,这还是王浩严令限招了,要不然,民用雇佣兵人数要爆棚,从而出现畸形发展。

到如今,民用雇佣兵,就是没有军饷,其平均收入已经达到一月二十余铢钱,接近一两银子,为避免军心懈怠,王浩不得不改革,民用雇佣兵到军营,郡府只发他一次装备,损坏了或者丢了,旧了,就要自费了,包吃也直接免了,伙食费得自己垫,住,也算做出租房,不免费。

连货币的度量制也顺带改了,虽仍用五铢钱,但取消铢这个重量名词,且度量不同,不管你在其他地方如何,到了王浩的地界,一斤仍是十六两,但一两等于十贯,一贯钱即是一千文钱。

这一改革,民用雇佣兵一月的纯收入只剩下了二三贯钱余,水军军饷是一月二贯半,而白虎军士兵的军饷是一月五贯足钱,苍龙军则是一月一贯钱,但苍龙军时常要去护卫商队,因此收入也和白虎军相当。

这军饷,已经算很高了,即便是民用雇佣兵,只需三五年的军饷,也就能黄县城中心买套一百多平的房子,至于外城,那更不再话下。

另外,王浩所定军制是志愿兵制,入伍需签订合同,最少十年,最多三十年,而且要按着祖宗灵位起誓不得违背。

数年下来,虽然没有与外界打仗,只是剿匪和围杀水盗等小规模战争不断,但军心仍是稳定,每日操练,并无携带,二郡军官民,无不是处于欣欣向荣的状态。

“文台,公祐,文则,你们来我这,也三年多了吧?呵呵!这几年太忙,也一直没和你们好好谈谈,你们对咱们这,感觉怎么样?”王浩自家宅院的后院内,他本人与着陈宫、孙乾、于禁三人,端坐在后院的石桌石凳上,三人面带笑容的谈着话。

“主公哪里的话,承蒙主公提拔,让陈宫协助主公处理政务,这几年某算是开了眼界了,主公与天下所有人都不同,本来按理说,农才是国之根本,然主公先行渔、商、工三业,后起农耕,竟然将这四个行业都引得繁荣昌盛,我等三人,也算是亲眼见着东莱、城阳二郡,日渐富强,如今,恐怕是关中一带,亦有不如。”陈宫痛饮着王浩自酿的葡萄酒,一边品着酒,一边赞叹连连。

“不错,过去贫瘠的东莱、城阳二郡,自主公来此,不仅平定战乱,且使二地繁荣盛强,现今咱们二郡人口,已超过六百万,单是黄县,城池占地百余里,内含城镇、农村,就有一百多万人口,恐怕已经超过洛阳了。”孙乾亦是感慨万千,庆幸自己没投错主公。

“我等能遇到主公这等英明,身负学究天人之主,乃三生有幸,哈哈,主公,恕于禁贪嘴,你可还有这葡萄酒吗?”谈话间,于禁饮酒不断,已经将酒壶都喝的干净,他虽不是好酒之人,但初尝这种酒,也忍不住贪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