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林旭添了柴,先放入葱姜爆出香味。接着把洗干净的木耳倒入锅中,大火翻炒三分钟左右,放盐,待出锅时,放入蒜末调香。一盘鲜香的炒木耳就出锅了。
取出陶盆里浸着的木耳,挤干水分,稍大的用手撕开,放入切碎的葱,蒜,加少许盐,滴上几滴菜油。搅拌均匀,吃上一口,真是爽脆清凉。
小锅里的饼子也差不多了,姑奶奶也不刷锅,往刚炒完菜的大锅了添了小半锅水。抓了一把细面均匀的搅动起来,煮了一会又加入青菜,放了点盐,这一锅面汤就算成了。
林果儿看着面汤里零星的几点油花,暗暗咋舌,这还真是一点也不浪费。
今天日头好,一家人把饭摆在院子的老榆树下,看着桌上黑乎乎的木耳,除了姑奶奶和林果儿,其他人还不怎么敢下口。
林果儿夹起一筷子炒木耳放在林胡氏碗里,“娘快尝尝看,这是果儿做的。”
林胡氏望着女儿,夹起木耳轻嚼了起来,眼睛一亮,爽爽脆脆的,还真是没有尝过的美味。
两个小子看见娘吃了,也动了筷子,咽下一口就停不下来了。
热热闹闹的吃过了饭,盘子里的菜一口也没剩下。对于做饭的人来说,做出的饭菜,被吃的干干净净,那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和赞扬。比口头上的夸奖更让人高兴。
收拾了桌子,林旭开始整理采回来的草药。找了块干净的麻布片,把八角仔细的摆在上面,放在窗台上晾着。
林果儿牵过弟弟,进了东屋哄着弟弟睡觉。待弟弟睡着了,自己却睡意全无。索性也不睡了,起身去了堂屋。
看母亲做绣活。细细观察那绣品,雪白的缎面打底,有半张方桌大小。
上面绣了只顽皮的小猫,在花丛里扑蝴蝶。那小猫灵巧生动,身上的花纹颜色渐变。
两只蝴蝶,一只振翅欲飞,一只展翅盘旋在花丛之上。
那花花叶叶层层叠叠,花开的艳,叶子也青翠。各种深深浅浅的颜色,搭配的恰到好处。
林果儿以前也喜欢这些针针线线的东西,空闲的时候也做过些十字绣,小手工之类的打发时间。
可见了林胡氏这手艺,林果儿觉得自己被甩出几百条街。这也算是文化的结晶了。在现代,拥有这样技术的绣娘,万里也难寻。
“娘,这幅绣品能换多少银钱。”林果儿忍不住开口问道。
林胡氏没抬眼的回道“怎么想起来问这个。”
“瞧着好看的紧,就是想知道。娘忙活了三个多月,若是卖的便宜了,我心疼。”
“差不多能有十两银子。除去料子和绣线的钱能余下七两左右。”
林果儿心里打着小算盘。但不知道现在的物价,越算越是糊涂。必须抓紧时间去趟城里了,哪怕没有什么发财的机遇,问清了物价心里也有数。
林胡氏又开口道“这是姑奶奶接回来的活计,娘只是帮着做。到时候拿去换了银钱,也是要交给姑奶奶买粮食的,你就别操心了。”
林果儿有些气闷,财政大权全由姑奶奶把控。一路逃荒过来,娘把身上仅剩的银子给林旭瞧病用了,估计现在身上一个钱也摸不出来。眼瞅着绣活完成能有点钱了,还不是娘亲自己的。
林胡氏也有自己的打算,拖家带口的来投奔姑姑,虽说是亲人,但也算是寄人篱下了。
姑姑没有把一家子拒之门外,自己心里已经是千恩万谢了。这手艺能添补一些,换来的银钱也还是买了粮食吃进了肚子。自己有什么好在意的。
一时半刻打听不到孩子他爹的消息,就做最坏的打算。小旭再过些日子就满十岁了,必须去学堂读书了,这笔墨纸砚,还有先生的束脩,是一比不小的花费。该和姑姑商量一下,自己接些活计做,先把小旭的读书钱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