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鸥感动地看着围绕在她身边的朋友和亲人,她忽然觉得,自己很幸福,虽然卓亦凡不在这里,但是她已经知道他的心从未走远。
布拖县是四川凉山彝族那边的一个非常贫困的县城,占地面积约1680平方公里,人口大约14万左右,其中贫困人口占大多数,这里的地理环境很差,农民都是以种地为生,但是每年却收获不了多少粮食,因为环境恶劣,而且四川那边多发地震,对村民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
他们住的都是那种土房子,家里面几乎只有留守的儿童和老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哥哥照顾弟弟妹妹的那种,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砍材、干农活、他们脸上都是那种黑黑的,光着脚连一双鞋子也没有看着让人十分心酸,忍不住落泪。
卓亦凡早在一年之前已经捐助给这里几百万元用于修建公路,但因为地势险峻,公路修了一年多才修了不到一半。
卓亦凡到达布拖县城时,县里的干部对他都很热情,把他当财神一样供着。县长专程腾出了县委大院里一处最好的房子供他居住,每日好吃好喝的招待着。
卓亦凡知道县里穷,他实在不忍心天天让县里破费。于是坚决拒绝了县长的好意,要到下面村子里去住。县长拗不过他就让县里年轻的办事员小姚负责护送他去桃源村。
桃源村听这名字挺美的,却是个出了名的穷地方,人均年收入很低,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留下老人和孩子。
小姚带着卓亦凡步行翻过两座山才到达桃源村,村长早就接到了县长的电话,带着村里的人在村口等待,村长把卓亦凡安排在村公社的土坯房里和一位下乡来支教的老师住在一起,村民们给他送来了粮食和一些生活用品。
这天的晚饭是在村长家吃的,村长专门让婆姨杀了一只鸡炖了,还拿出了自己酿的高粱酒给卓亦凡满上。
酒过三巡,说起村民们的境况,村长长吁短叹,他说:“村里太穷了,已经留不住年轻人了,只剩下了老人和孩子。”卓亦凡问:“村民们除了种地就没有别的出路了?”
村长叹了口气:“这儿穷山恶水的还能有什么出路?”
晚上,卓亦凡躺在硬硬的木板床上和住在一间房子里的支教老师刘杰聊天。
刘杰来自安徽,来这里支教已经三年了,他告诉卓亦凡当初之所以来支教,并不是自己有多么伟大而是因为考博没有过,来这里支教原本是为了逃避,可是,来到这里以后才知道这地比他想象的还要穷,他原本也打过退堂鼓可是看着山里孩子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最终还是留了下来。
山里虽然通了电但是没有网络,卓亦凡每天要做的事就是拿着相机满村子里晃荡,把自己觉的感兴趣的镜头拍下来,村民们都用稀奇的眼光注视着这个山外面来的人,有的人还以为卓亦凡是个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