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的“神经病”作风,直接搞得好多大臣都不敢说真话了,人们大都为了自保,选择闭嘴,即便是外面闹得动静再大,造反的人马再多,这帮大臣也只是报喜不报忧,比那些平日里喜欢和稀泥的大臣还要可恶。
可隋炀帝虽然不想听这些让他头大的消息,但也并不代表他就彻底不管越王的死活了。毕竟,东都还是隋炀帝的皇宫,是他们大隋的根基所在,忘了什么也不能忘本啊。
为了东都的安危,隋炀帝派监门将军庞玉和虎贲郎将霍世举从关内带部队直扑东都,火速为东都救援。
消息传到李密这边,李密也是如坐针毡,毕竟,隋炀帝给出了态度,东都援军一到,到时候联合城内的杨侗,夹攻瓦岗,形势怎么样发展,谁也说不准。
李密的忧愁被谋臣柴孝和看在眼里,柴孝和也深知如今的东都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夺下来的,也不能硬是无止尽的往里面填兵,到时候,别东都没有打下来,瓦岗反倒被削弱了大半实力,这可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柴孝和在审时度势的分析了之后,当即给李密提出了一个稳妥的建议。
放弃东都,直取长安!!!
这个建议也就是后来李渊夺取天下的套路,只不过,柴孝和发现的更早一些。
柴孝和当即给李密提建议,让他改攻长安,放弃对东都的执着。
“明公,东都为隋之王都,虽昏主巡游出走,但兵力依旧不可小觑,而长安同样也是重要的地理版图,绵延八百里秦川,坐拥崤潼崤山和潼关,遥呼函谷,况且前有秦汉嬴刘定王都之鉴,后有魏周宇文窥天下之便,此地若不取,久必为他人所取,为今之计,不如留翟司徒坐镇洛口,裴柱国回守回洛,明公拣选精锐直取长安,待长安基业稳固,再抽手回攻东都,到时候,洛阳必然唾手可得。”
李密听了柴孝和的一番分析,觉得很有道理,确实,从长远的考虑来说,急攻东都,不如拿下长安作为长久根据地来的保险。
可建议虽好,但李密也有话说。
“柴爱卿策略实乃上策,当年我随杨玄感起兵之初,也曾以谋取长安作为中策,可随着我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我发现,事实却并不是我想的那样简单。首先是暴君尚且还未身死,天下依附之人依旧众多,况且我所部人马皆是山东子弟,手足相亲,誓同生死,如今东都未平,又取长安,他们定会笑我心不坚定,志不稳固,再者,分派翟让和裴仁基分守洛口和回洛,也非保险之举,这些人大都起于草莽,各自心中必有鬼胎盘算,若分散势力,必然容易形成新的割据,若真要如此去安排,则瓦岗基业必万劫不复。”
柴孝和一听李密的顾虑,深感天时地利不当,诸多因素牵制,但对于攻取长安的决心,柴孝和还是很坚定的,于是,他接着说道。
“既然明公不便抽身奇袭长安,那由我来代为完成这件事情,我会伺机潜入长安前去替明公窥探情况,待长安摸清虚实,到时候再请明公定夺。”
李密听后,点了点头,答应了柴孝和的建议。
柴孝和当即带着精锐人马直奔长安而去,在所过之处,还随带打着瓦岗的旗号,收纳了一批又一批的山贼。
柴孝和的离去,并没有打断李密的部署,他还是依旧不放弃对东都的猛攻,哪怕东都已经来了庞玉和霍世举的救兵。
没日没夜的交战,换来的是日渐疲惫的李密,对于东都接下来的战事,李密心里也没有底。
终日的疲惫,终于让李密尝到了苦头,在一次交战过程中,李密不幸被东都守军的流矢射中,幸亏掩护及时,李密这才从鬼门关逃了回来。
受伤挂彩后的李密,一直在大营里面养伤,而此时的东都却在为李密的箭伤而欢欣雀跃。
主帅挂彩,无论是对于军队士气,还是对于整体稳定来说,都影响很大,而这种影响在这种大战的关键时刻往往是起致命作用的。
杨侗得知李密受伤,料定李密大军现在必然军心不稳,于是,便打算趁机夺回洛仓和洛口仓。
是时候该给李密这小子点颜色看看了。
义宁元年公元617年丁丑五月二十八日夜间,杨侗的部队出发了,开始向回洛发起进攻。
执行此次任务的乃是东都留守官员段达和前来增援的监门将军庞玉,这两个人带齐精锐人马,摸着夜色将兵马悄悄屯扎到了回洛西北。
突闻官军杀到,李密和裴仁基当即决定,出兵迎接,结果因为夜色和准备不足的缘故,李密和裴仁基被段达和庞玉杀的大败,军队几乎丧失殆尽。
没有办法,李密眼见形势不对,当即和裴仁基一起带兵逃到洛口,准备继续和官军抗衡。炫书文学网xua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