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7章 破格提升小沙弥(1 / 2)佛陀时代首页

佛考察徒弟只看个人实际水平,常常不受年龄限制,破格晋升小沙弥为大比丘。沙弥旧译息恶行慈男,新译勤策男,是7至20岁间的出家男子。

起初佛未制戒,亦无十戒之说,等到制戒以后,有了戒律,有了戒师,也才有了沙弥戒。和尚在接收沙弥之前,先要为其传授三归五戒,然后教他说:“我今于释迦牟尼如来处出家作沙弥!”

和尚某甲就说:“尽寿不杀生是沙弥戒,尽寿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唱歌、跳舞、演戏、奏乐,不看不听…不戴花、不涂抹香料…不坐卧高大床上…不收受、不储蓄金银及钱…不过时食是沙弥戒,这是沙弥十戒。”

受沙弥戒须请三师,除了得戒和尚,还要请羯磨师、威仪师等两位阿阇梨。作为“专业技术职称”,和尚的出现早于阿阇梨。

据律典称,佛在王舍城时,因诸比丘无师教授,而“散乱其心,行止坐卧皆不如法”,故“听诸比丘有和尚”。也就是除了以佛为大师外,还可以在比丘众中,给自己拜请一位亲自辅导我的老师,梵语称为和尚,意为亲教师。

要求“和尚自然生心爱念弟子如儿,弟子自然生心敬重和尚如父。”所谓师徒如父子,这是徒弟称和尚为师父,和尚称徒弟为弟子的由来。和尚的职责是对徒弟“勤相教诫”。

佛教制戒以后,和尚与其他如法比丘满十人,可为徒弟授具足戒。十人包括三师,即戒和尚,负责正授戒律羯磨师,负责主持授戒仪式威仪师,负责教授威仪作法。七证师,即证明受戒的七位莅会比丘。总称“三师七证”。如果不满十数,也可在布萨或自恣时,僧众自然集会时受具足戒。

和尚为徒弟授戒时,名为和尚阿阇梨,即戒和尚,其他戒师单称阿阇梨,意为轨范师、戒师。和尚去世后,比丘可以从五种阿阇梨中选择一位拜为和尚。

五种阿阇梨为:出家时受沙弥戒的戒师是出家阿阇梨,受具足戒的戒师是教授阿阇梨,主持授戒仪式的戒师是羯磨阿阇梨,教诵戒经的戒师是受经阿阇梨,新受戒后继续深造所依附的戒师是依止阿阇梨。所以想出家可以拜和尚,出了家也可以拜和尚。和尚在制戒前就有了。有了戒律才有戒师,所以制戒以后才有阿阇梨,阿阇梨也可以作和尚。只是后来经过演变,“和尚”成了剃度师的专称。

没有和尚、阿阇梨以前,弟子同学一佛,佛是至高无上的大师,佛弟子都是同学。有了和尚、阿阇梨以后,同学的圈子变小了变多了,如律典称:“同学者,同和尚、阿阇梨及常共伴。”在程序上应该先受三归依,再给自己拜个和尚或上师、阿阇梨就如法了。

沙弥不是出家的必经阶段,佛世时有行为能力和自由意志的成年人,只要自愿出家,佛向他称“善来比丘”,就算得了比丘戒,直接成为比丘。

看似年幼却有实学的小沙弥,一旦被擢升为“大比丘”便可以带徒弟。如律典称,大比丘虽受戒岁数多,但不知五法,包括不知犯罪,不知不犯罪,不知罪轻,不知罪重,不熟练广诵戒律的,除了不必礼足,应该终身依止、承事、供养知法的小比丘。

这种依止、承事、供养,不看年龄大小,地位高低,有无身份名气,只看是否知法。因为只有知法,才有正见辨别是非。正见与身份地位和学问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