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我们自己来
对于乱世,李献的认知比之所有人更为深刻。
金兵南下,大破宋军,随后一路势如破竹。这一路也被称之为杀戮之路。
能杀的杀光,能抢走的抢光。
这些蛮夷看着不属于自己的繁华,心中就生出了毁灭的欲望。
但和后来的蒙古相比,他们自叹弗如。
蒙古大军所到之处,说鸡犬不留夸张了些,但十室九空差不离。
唯有后来那支留着辫子的军队能与之相媲美。
站在山顶,看着远方流民队伍在缓缓而来,李献说道:“当下的目标,便是在此打下根基。”
“是。”韩琦记下。
他不敢坏了规矩,担心由此引发的后果不堪设想。
李献在这一刻没想过什么月落乌啼霜满天,只有一个念头。
“知晓。”韩琦点头。
狄青兴奋的去了,李献回身,“稚圭可知晓商鞅变法?”
“多来些流民就好了。”狄青有些遗憾,方才他看过了,流民中多是青壮,是最好的兵员。
“稚圭,记住,什么道都只是旁枝末节。”李献说道:“所谓道之争,在我看来,更多是话语权,是利益之争。只不过冠以道的名头,显得自己格外冰清玉洁罢了。”
而在流民聚集地,便是乱世。
阳光照在韩琦的一侧脸上,另一侧脸看着幽暗不明,“弟子一直在想巨子为何放弃新政梦想远离大宋……”
她此生别说是县令,县丞的边都没靠近过,故而颇为惶恐。
刚开始,他觉着自己能改造赵祯,可随着时光流逝,他发现一个人所能犯下最大的错误,便是觉着自己能改造别人。
新政不是请客吃饭,第一件事便该压制潜在对手,比如说曹利用和吕夷简。但赵祯显然在幻想曹利用和吕夷简会选择隐忍。
李献看到了一只蚕,想到了春蝉抽丝。
李献目送他们母子随着人流远去,身边韩琦说道:“那些小吏察言观色的本事不差,定然会善待他们母子。”
咿律律!
山下传来战马嘶鸣声,数十骑冲了上来,为首的提着一颗人头,下马说道:“禀巨子,末将率军击溃窥探我镇远城的敌军游骑,斩杀两百余,这是贼酋的头颅。”
“好!”李献颔首,指着边上,“搁那挂着。”
“弟子知晓巨子一心想行新政。”
“夫君活着的时候说,见到贵人要跪呢!”周氏记得丈夫的话,丈夫说贵人脾气不好,莫要开罪。若是贵人发脾气,什么都别说,跪下磕头就是了。
“是!”狄青颇为兴奋。
“都起来。”李献苦笑喊道。
李献不担心太后会拆台,但他担心赵祯。
不知过了多久,他没有等来呵斥,抬头看去,李献正和狄青站在另一侧,指着远方在说些什么。
“你想说什么?”李献蹙眉。
所以,王珣说看出了李献在三司搞的那一套便是新政,这不是李献露出的破绽,而是他给赵祯的题目。
李献招手把男孩叫过来,问清来历,得知父亲姓张,为国战死后,沉吟了许久,“要不叫张继吧!”
周氏抬头,极力想看清什么。她哆嗦了一下想跪,杏花架着她,“莫要跪,巨子不许人跪。”
老弱病残死的最快,这也是一种另类的优胜劣汰,物竞天择。
有本事你就不近女色,整日吃糠野菜,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否则你说什么冰清玉洁,不过是为自己粉饰罢了。
他侧身避开李献的目光,“巨子担心太后和官家会拆台!巨子无惧士大夫,太后和官家却会在士大夫的压制之下选择妥协。到时候,巨子和我墨家将会成为君臣和解的祭品,被送上祭台之上宰杀……”
“这是谁?”
她下意识的说道:“他爹死的早,二郎还没取名,求巨子为二郎取个名吧!二郎,给巨子磕头。”
妇人欢喜的道:“多谢巨子,多谢巨子!”
他用革新三司来试探赵祯的态度,结果令他失望了。
世间哪来那么多冰清玉洁的君子?
韩琦想到了自己读史时读过的商鞅变法,不禁一惊,“那等变法太惨烈了些。”
“变法从不是请客吃饭,想着一团和气,最终害人害己。”李献看着韩琦,觉得人才难得,“这个天下能看破我这番心思的不会超过五人。”
一个柔弱的帝王,兴许他会一时强硬,但就如同是吃药带来的刚猛不可持久一样,用不了多久,在持续高压之下,他会软弱,会妥协……甚至,会放弃。
李献认为,但凡存在欲望,就别说自己是君子。当然,有一种人例外,这种人活着的目标太过强烈和清晰,为此可以不在乎物欲享受,比如说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