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9章 希望如此(2 / 2)四合院:从逃荒开始逆天首页

若是派出精锐,那么对京营的掌控就会弱化。

谁知道哪支精锐是宁国府的嫡系部队,又会不会在关键时候掉链子?

所以,大部分精锐,依旧在京郊镇守,以免出现变故。

可如今,林如海一张口,就许诺了两千精锐,怎不叫人疯狂?

要知道,即便是在军机处做侍读学士的薛蟠,他也不曾拥有两千精锐。

这简直……太奢侈了!!

不过也只能是羡慕,除了羡慕,也没别的办法。

谁让人家林如海手握大半个江南商界呢?

一时间,朝堂上的官员们纷纷上前,恭贺道:“林相忠义,我等钦佩!”

林如海含笑颔首,待众人稍微客套完,他便道:“另外,吏部与礼部已经拟定了科举制度,凡参加殿试者,都可报考秀才功名。待殿试合格,便可进入翰林院。”

此话一出,又是引起一阵喧哗!

科举取士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从明初起,每次科举录取的名额不超过十人,而每次殿试,只录取二十余人。

而今日,居然增加到两千!

虽说这其中有林如海和薛岩在推波助澜的结果,但仍让人惊讶。

因为一旦选拔失利,这个损失可不小。

这几乎意味着,每年要花费一笔巨款,培养出一批新的秀才、进士来。

这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不过,这种事也不是第一次发生,在隆安三年那场轰动整个大明朝的科举考试中,同样涌现出不计其数的进士、探花。

这一切,都源自于隆安帝对科举制度的改革。

隆安三年时,隆安帝下旨废除了乡试,改为州试、县试与府试三试合一,三者皆通过后,再升入殿试。

三省六部及各部属,均可向朝廷递交推荐信。

当然,仅限各省的状元郎、榜眼及探花。

其他秀才,包括乡试和县试,则只能由本省的贡士推荐。

所谓贡士,乃指三省六部和六部属的主官及官吏。

而六部属则是六部,分别是工部、刑部、户部、礼部、兵部、吏部、刑部和工部。

这些部门,都隶属于户部、工部。

这就是科举制度的弊端。

若是把三省六部都囊括进来,那就太庞杂了。

一旦出错,后果不堪设想。

当初在隆安二年,朝廷曾经组织科举试验,结果导致了一场空前浩劫。

当时,整个朝堂被一片血雨腥风笼罩,差点没死绝!

所以,隆安帝在废除了科举试验之后,又颁布了《户籍律例》。

户籍,就是大秦的户籍制度。

户籍,也是大秦的根本制度之一。

大秦建国以来,只有皇族和勋贵,才拥有户籍。

而户籍,也是衡量地位尊卑的一项标准。

户籍,顾名思义,就是户主和户主的家人所拥有的户籍,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据。

而户籍制度的实施,涉及到了各种利益纠葛。

比如皇子夺储,又或者某些大臣谋反。

总之,牵扯到了各种利益集团,各方势力。

户籍制度一旦推行,必然造成朝堂混乱。

这对于皇位的归属产生了莫大影响。

所以,隆安帝才在去年颁布了《户籍律例》。

从此,大秦的户籍政策基本上就是固定模式了。

而今天,隆安帝再一次提出《户籍律例》,也不知道是不是跟武德元年的事件有关……

林如海见朝臣们议论纷纷,神色肃穆,缓缓道:“好了,这些事情就先放一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