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朝堂之上的宋徽宗,内心却充满了无奈与沉重。他站在皇宫的高处,心中明白,仅凭宗泽所取得的胜利,无法阻挡金军进攻的步伐。他深知,自己不能再犹豫了,必须为宋朝的未来做出决断。
宋徽宗沉思片刻对宰相李邦彦说道:“朕已决定,欲将皇位传于太子赵桓,让他来主持大局。朕则南下避难,为宋朝保留一线生机。”
李邦彦震惊跪下:“陛下,此事非同小可,禅位非同儿戏,需三思而后行。一旦决定,便关乎国运,请陛下务必慎重。”
宋徽宗坚定地说:“朕已深思熟虑,此计可行。太子赵桓聪明睿智,有他主持朝政,定能带领宋朝走出困境。朕不能眼看着祖宗基业毁于一旦,唯有此策,或许能为宋朝争取一线生机。
李纲从战场上赶到汴京,却听到皇上要禅位的消息,眉头紧锁,神情凝重。既然当今圣上把大宋置于个人的安危之中,那么久,干脆让有识之士来撑起这副大梁。他手中的笔,蘸着自己的鲜血,在宣纸上缓缓移动,每一个字都如同刻在心头,重如千钧。
“皇太子监国,典礼之常也。”李纲低语,声音中充满了坚定。他深知,此刻的大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外敌入侵,国难当头,他不能坐视不理。
“今大敌入攻,安危存亡在呼吸间,犹守常礼可乎?”他继续写着,每一滴鲜血都代表着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众的责任感。
写完这句,李纲停下了笔,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所有的勇气和决心都凝聚在这一刻。他再次蘸上鲜血,继续写道:“名分不正而当大权,何以号召天下,期成功于万一哉?”
这是他的呼唤,也是他的期待。他希望新皇帝能够明白,名分虽然重要,但在国家危难之际,更重要的是能够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
次日,李纲将这份血书呈递给了宋徽宗。宋徽宗看着这份用鲜血写成的上书,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深深的震撼。他知道,李纲是在用生命为国家和人民请命。
此时,太子赵桓已被宋徽宗紧急召入宫中。
赵桓急切恳请道:“父皇,金军已至,朝廷上下人心惶惶,父皇此时还是要坐镇朝堂,主持大局才好,我年幼无知,不通政务,怎敢担此重任?
宋徽宗沉重地说道:“朕决定禅位于你,由你主持朝政,抵抗金军。朕将南下避难,以图他日重整旗鼓。你虽年幼,但聪明睿智,有勇有谋。朕相信,在众臣的辅佐下,你定能带领宋朝走出困境,重振国运。此时,国家危在旦夕,你需以大局为重,不可推辞。”
赵桓沉思片刻,知道父皇去意已决,他跪拜道:“多谢父皇信任,儿臣必当竭尽全力,保卫国家,不负所托。
宋徽宗与赵桓进行了简短的禅位仪式后,宋徽宗带着少数随从南下避难,李纲赶到时,赵桓已登基为帝。
在开封城内,新任皇帝赵桓宋钦宗和宰相李邦彦、张邦昌等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主张屈辱求和,希望通过赔款和割地的方式换取金军的退兵;
刚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尚书右丞的李纲,面对国家的危局,坚决主张抵抗到底,保卫国家的领土和尊严。他站在朝堂之上,神情坚定,目光如炬,向宋钦宗和众臣们阐述了自己的立场和决心。
李纲声音铿锵有力地说道:“陛下,金军来势汹汹,然我朝军民同心,岂能坐视国土沦丧?臣主张抵抗到底,保卫国家领土和尊严,不负先皇与陛下所托!”
宋钦宗面有忧色道:爱卿,金军势力强大,我朝兵力不足,如何抵抗?”
李纲坚定地说:陛下,兵力虽少,但士气可鼓。我朝军民一心,必能激发出无穷力量。且金军长途跋涉,人困马乏,此乃天赐良机。我朝应迅速调集各地兵马,坚守城池,以逸待劳,必能挫其锐气。”
从金营回来的邓肃也站出来说道:“李大人说得对,我之前出使完颜宗望的西路军,看到他们看似勇猛无穷,但粮草已断,部队又长途奔袭,这正是我军击溃之时,金人不足畏,东京可留守矣。”
宋钦宗忧虑地说道:“可现在我宋超已无武将可用,如何抵挡完颜宗望的虎狼之师。”
李纲果断上前:“陛下,臣愿领兵出征,誓死保卫国家。”
宋钦宗看着勇气可嘉的李纲说道:“李爱卿勇气可嘉,可你一个文臣有何退敌战术?”
李纲从容说道:“早年,我曾和家父一同助守边关,对作战之事还是有些知晓,我愿留守东京,和完颜宗望一决胜负。”
宋钦宗听后,赞许地说道:“李爱卿既然有此胜算,朕即刻任命你为抗金统帅,全权负责抗金事宜。望你不负朕望,保卫国家!”
李纲叩首道:“臣领旨,定当竭尽全力,保卫国家,不负陛下所托!”
李纲留守东京,全面负责东京的防务。
李纲深知,要抵御金人的侵略,首先必须稳固内部,团结一致。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京城防御,招募民兵参与守城,以及整顿军队,提高战斗力。这些措施得到了皇帝和众臣的认可,并迅速得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