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40章 双涡管涡轮设计(2 / 2)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首页

“没事,田厂长,您直言便是。”李暮道。

闻言,田坊这才道:“对于我们来说,电影的发展固然是天大的事情。”

“可您是一位科学家,还是做出过那么多杰出成就的科学家。”

“我实在不明白,您为什么会对电影突然这么感兴趣?”

他说完后,周围的众人也忽然反应过来。

是啊,李暮顾问怎么忽然来研究拍电影的设备了呢?

电影虽然是文化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和他以前做的那些研究,对夏国的巨大贡献而言,根本微不足道。

李暮笑着缓缓道: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底蕴,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柱。而电影又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因此我并不觉得它比不上我所做的研究。”

“而且田厂长您不用担心,我不是在‘不务正业’。”

“研制些新设备只是顺手为之而已,废不了什么功夫。倘若能对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起到一点作用,我也是不胜荣幸!”

他的这番话,让周围的所有人都听得不由挺直了脊背,心中生出了一份自豪感。

“不能这么对比的,而且我哪敢说您‘不无正业’啊!”田坊擦了擦额角的汗道。

要是被人知道他这么说李暮,恐怕会被唾沫星子淹死。

毕竟其成就无疑是新夏国建立以来的最为耀眼的存在,百十年内都不可能再有人超越。

……

随后,参观继续。

田坊知道李暮有意发展电影工业之后,介绍得更加卖力了一些。

除了介绍京影厂之外。

还说了说最近正在准备拍摄的一部片子——《英雄儿女。

“这部电影是吴朝同志写的剧本,内容已经写得差不多了,就等着把人选齐就开始拍摄……”说起电影,田坊可谓滔滔不绝。

《英雄儿女是一部战争片,讲述的是支援北边的战士王城阵亡后,妹妹王妨在文书王问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福标在战场上团员的故事。

他自己同样会参演,担任里面的政委王问清。

……

用了两个小时。

李暮才将京影厂参观完毕,顺带还听了听田坊对于未来要拍的一些电影的介绍。

对于这些片子,其实他还是相当肯定的。

比如《英雄儿女,就是一部非常不错的战争片。

他也并不打算否定这些电影的价值。

赚om的傻子们钱是一回事,但不代表需要否定自家拍的东西的正确性。

这些铭记那些最可爱的人的电影,无论放到什么时候都不过时。

当然,前提是别拍手撕小日子的神片。

……

在京影厂的饭堂简单的用过餐后。

李暮便起身准备离去。

毕竟还有科影厂,也要去看看。

田坊目送着李暮的身影离去,站在大门口久久都没有回过神来。

“还是让人担心啊!”他微微叹了一口气,不觉喃喃出声。

……

入夜。

李暮逛完了科影厂之后,便返回家中。

他靠在沙发上,小憩片刻的同时,也在考虑着要不要插手电影拍摄。

毕竟从目前的情况看来,夏国拍摄的电影题材实在是太单一了。

“不过插手的话,未来的特殊时期,恐怕会成为麻烦。”他心中暗叹。

虽说帮助夏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

但那段历史,该来还是要来。

现在拍别的题材,恐怕很容易成为未来被人攻讦的目标。

虽说不至于有什么危险,但也得躲起来,避免成为别人的目标。

“算了,还是老老实实地研究吧。”李暮坐起身,很快便做下决定。

现在的时机,确实不太合适。

人们也未必能够接受其他题材的作品。

……

次日,早。

李暮起了个大早,洗漱锻炼完后,便赶往车研所。

虽是凌晨6点,但实验楼的灯光已经亮了起来。

他快步走向实验室。

刚来到门口,便看到了杨英、罗宇等专家教授,以及张克茂和王泽荣两人。

他们正在讨论着坦克发动机的增压问题。

通过增压,可以提高发动机的进气压力,从而增加燃油的燃烧效率,提升动力输出和燃油经济性。

60年代,坦克发动机的增压技术主要是废气涡轮增压。

这种技术可以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驱动涡轮,进而压缩进气空气,提高进气密度,从而增加发动机的功率和扭矩。

不过仅仅只是这种增压,还不能满足玄武1主战重坦发动机的性能需求。

所以李暮给他们提出了另一种技术——双涡轮增压。

但看众人的情况,很显然遇到了不小的难题。

比如涡轮迟滞问题、机械结构问题、系统集成问题等等……

他站在门口听了片刻,才走了进去,拍了拍手,道:“诸位,我回来了。”

“李顾问!”听到声音,所有人俱是浑身一震,欣喜地回过头。

杨英更是直接冲上前,道:“您可算回来了,这些天为了双涡轮增压的问题,我头发都快薅秃了!”

“哈哈,那您可得悠着点,否则京都的冬天可有点冻脑袋。”李暮开了个玩笑道。

众人闻言,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这个小小的玩笑,让实验室内原本略显紧张的气氛位置一松。

李暮这才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接着道:

“你们刚刚说的问题我都听明白了,涡轮迟滞,是发动机在高转速时大涡轮接入会出现的动力输出不连续情况。”

“为了减少迟滞,我的想法采用双涡管涡轮的设计。”

“通过将排气气管分成两组,每组连接一个涡管。这样设计可以减少不同汽缸之间的排气干涉和涡轮迟滞现象……”

他随口便说出了一个解决办法,让刚刚还恨不得抓耳挠腮的众人眼前俱是一亮,纷纷掏出纸笔,开始飞快记录起来。

见到他们这幅样子。

又想了想自己未来可能要离开几天。

李暮索性将另一个方法,可变截面涡轮增压技术一并提了出来。

有了这两个技术,基本能将涡轮迟滞的问题给解决掉。

他缓缓道:

“其实说白了就是增加可调涡流截面的导流叶片。”

“这些导流叶片会在低转速、低排气量的工况下关闭,从而增大发动机的进气压力。”

“而在高转速高排气量的工况下,导流叶片会重新打开,以优化涡轮的增压效果……”

说完了涡轮迟滞的问题。

李暮又继续讲了讲机械结构和系统集成的解决思路。

双涡轮增压系统需要更高的机械强度和耐久性,因此涡轮的转速和温度都会显著地增加,对机械结构产生较高的要求。

想要解决,首先肯定还是要优化材料和制造工艺,比如采用高强度、耐高温的钛合金、陶瓷材料。

又或者改进冷却系统,使用高质量的润滑油等等……

然后是系统集成。

不过这个是个苦功夫,只能通过不断地在软件和硬件上进行复杂的集成和调试,来确保两个涡轮在不同工况下都能高效工作。

……

一直忙活到快到中午的时间。

李暮才将发动机双涡轮增压的技术难点讲解得七七八八。

这些内容,足够杨英等人研究个五六天,足够撑到他去参加测试。

不过除了发动机。

还有武器方面的研究需要解决。

吃完饭后。

他又接着赶去张数顺所在的武器组。

自从他提出炮射d弹和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研制思路之后,后者便和从装科院那边带来的人一直在绘制设计图。

进展倒是有一些,只不过速度不快。

按照张数顺自己的预计,以他们目前的情况,想要将两种炮弹都搞出来,至少需要费两到三年的功夫。

当然,这是在没有李暮帮助的前提下。

……

实验室内。

张数顺正和一群研究员们,对着桌上一张图纸不停地讨论着。

这几天的时间。

他们根据李暮所说的原理,绘制出了一个初步的设计图。

只不过这张图还存在许多的缺陷和不足。

主体结构很简单,只有弹丸和装药两部分。

弹丸部分由飞行体和脱落部分组成,而装药部分则用于提供爆炸能量。

目前他们的想法,是将飞行体设计由风帽、穿甲头部、弹体和尾翼组成的结构。

风帽用于减少飞行时的阻力,穿甲头部是穿甲的主要部分,弹体提供结构支撑,尾翼则用于稳定飞行。

而脱落部分,是指在脱壳的过程中,弹体的外层被簸箩,露出内部的穿甲芯部,从而提高穿甲能力。

李暮一边悄声走进屋内,一边听着张数顺等人小声的讨论,满意地点点头。

大体的思路是没有问题的。照着研究下去肯定能把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搞出来。

就在他走近时。

眼睛一直放在图纸没有离开过的张数顺,伸手想去拿旁边的铅笔。

只是摸过来正要继续绘图的时候,忽然发现铅笔只剩下指甲盖大小的那么小小一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