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73章 青海三大名马(1 / 2)日月光明:打造巅峰大明首页

直到历史上的崇祯三年和硕特蒙古人入藏后,逐步控制了整个藏区,并最终于崇祯十五年彻底脱离大明,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这一世的朱由校即位后,深陷内忧外患之中无法自拔,对于藏区的管理也一直并未放入他的日程当中,只是照常的维持一年一朝贡的惯例,并无其它太多的动作。

不是朱由校不想要藏区,而是他实在是分身乏术,国内外战事不断,而且还要想办法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以及遏制土地兼并与提升国库税收的问题,根本无暇顾及偏远的藏区事务。

若不是虎墩兔逃到了青海湖附近,朱由校也不会急着派大军进入藏区,而是会按照历史的正常发展轨迹,等到和硕特蒙古人进入藏区之后,再派遣大军进行驱离,并重新恢复大明对藏区的统治,并派遣驻藏大臣与军队进行管理。

在七月中旬后军押运的粮草终于到达大东滩之后,孙承宗派出祁秉忠沿着西海古河道进入青海湖,而他自己则带着中军三营兵力在后方跟进,并留下京营第六营留守东大滩大营,为大军看守大营的同时,也为大军看守军需粮草。

在大军出发前,孙承宗还专门去了一趟位于东大滩北面不远处的西海故郡郡城,缅怀历史的同时,也顺带查看四周地形,打算战后在此设立一座面向西海的边城,从而控制整个青海湖及其四周低地平原与河谷草场,从而成为大明另一个重要养马场。

在青海湖区及周边地区一直盛产浩门马,是铜雕艺术杰作“马踏飞燕”的马匹原型,同时也是唐太宗“昭陵六骏”之一的“特勒骠”。

浩门马亦称“大通马”,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南麓到青海湖之间的河谷草场,因产区在大通河流域而得名,是历代着名马种之一,属蒙古马系。

浩门马挽乘兼用,体格中等,体质结实,善于翻山越岭,步伐灵活敏捷,是优良的乘用战马,善走对侧步,俗称为“走马”。

与此同时,另一名马青海骢是被写入史书的青海名马,据《隋书》记载:吐谷浑有青海,中有小山。其俗至动辄方牝马与其上,言其龙种。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日行千里,故世称青海驹。

《北史·吐谷浑传》的记载也相差无几:青海周回千余里,海内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牝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为龙种,必多骏异。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世传青海骢者也。

从这些记载中不难看出,青海骢是典型的“千里马”,是在青海湖的海心山诞生的,是吸收了天地精华自然受孕的龙种。

正是因为身世过于传奇,青海骢被不少人解读为是骏马的代名词,而非一种马的特指。

作为与浩门马及青海骢并列的青海三大名马之一的“河曲马”,名气与实力也是不遑多让,因出生于黄河上游与青海湖河南的第一弯曲处,得名河曲马。

在青海,河曲马又被称为河南马、贵南马等,因集中于黄南州的河南县、海南州的贵南县得此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