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炕土豆、烤红薯他们当时也是见过的。
不过刚才没想起来罢了。
“这个东西叫玉米,也是高产作物,比起土豆和红薯亩产要稍微低一些,现在普通产量800-1200斤,高产可达2000斤。”
“也就是说,还是按1石等于150斤,亩产大约在5-13石左右?”
朱标很快计算出来。
“没错,土豆、红薯、玉米都是相对高产的作物,基本都要明朝才会传入中国了,这三样东西都是种植简单又能活万万人的宝贝,因此也被网友称为穿越必备三件套。”
一众古人听了都连连点头。
听说这三样高产农作物,都是明朝就传入了,朱元璋问朱标,朱标又问朱允炆,结果祖孙仨表示都没见过。
宁野只好笑着解释。
土豆据说是16世纪随着荷兰人进驻台湾才传入中土的,当时还是作为观赏植物种植。
红薯是万历年间,据说是由福建商人从菲律宾引进到中国。
玉米也是差不多16世纪传入,明朝时期种植范围较小,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云南以及广西等地。
因此,这三样在明初尚未普及,朱元璋、朱标、朱允炆都不知道也很正常。
大家又问了各个粮食种子的价格,毕竟工资有限,即便是都买回去试种,也要有的放矢。
“我提醒一下,红薯和土豆产量确实比较高,但都存在连作障碍,如果连作,会影响产量和品质,而且红薯消耗土地肥力很快。玉米连作障碍相对不明显。”
大家一听,先是一愣,随即也明白了。
万物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深谙中庸之道的古人,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那后世可有解法?”
“有是有,不过,涉及到很多现代农业科技,你们不一定具备那个条件。”
宁野先是泼了一盆冷水,随后又先抑后扬补充。
“但是,通过轮作倒茬,比如说,土豆、红薯可以与水稻、玉米轮作,应该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打破病虫害生存环境,每2-3年来一次轮作就行。其他的现代农业知识,大家感兴趣改天可以去藏书阁,里面有书籍介绍。”
朱元璋听到这里,顿时觉得自己这一趟来得那可是太值了。
如果把这所谓的“穿越三件套”带回大明,可以预见不久就会迎来妥妥的盛世。
如果朱元璋这时候就知道,宁野对大明的期待,早就超越了传统封建王朝的盛世,估计会把借清除丞相胡惟庸之机废除的丞相制给找回来,然后宣布——
宁野,就是他大明不在朝堂的后世丞相!
话说回来,由于每个人手上的钱不一样,因此,多买什么作物的种子带回各自时代,也不能一概而论。
粮食作物要因时制宜。
对宁野学校的古人们而言,这里的「时」可能不仅仅指农时,也指时代。
“大家有什么想法吗?我跟你们说的高产粮食种子都值得买,但是,资金分配比例还是要根据时代需求好好想一想。”
钱要花在刀刃上,不同的时代农业生产情况和粮食需求不太一样,因此,带什么粮食作物种子回去也确实需要考虑。
宁野一眼就看穿了大家的纠结。
办法,他自然早就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