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0章 朱允炆的抉择(1 / 2)古人来校当特聘,改写华夏意难平首页

建文元年(1399年),正月。

明朝,应天府(今南京)。

乾清宫外,雪树银花,整个世界都是一片银装素裹。

乾清宫里,内侍太监小心侍弄着唯一的一盆火炉,因今岁白灾肆虐,朱允炆下令削减宫中用度,即便是他也不例外。

“你先下去吧。”

朱允炆坐在龙椅上,看着齐泰、黄子澄递交上来再次请求立刻削藩的折子。

“喏。”

内侍弓着身子,弯腰低头后退,缓缓出了乾清宫。

原本冷清的乾清宫,这下更加显得冷清。

“陛下。”

方孝孺今日受诏进宫,见朱允炆眉头紧锁,便知他还在烦恼那本记载未来历史之书的事。

“陛下可是在忧虑,燕王真的会如这本《明史》所载,将于今年七月,在北平起兵造反?”

“这是必然发生的事,”朱允炆苦笑着摇摇头,“朕忧虑又有何用?只是苦了先生,为了朕,历史上被四叔诛了十族。”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攻占南京之后,多数的文武百官见风转舵。

唯独方孝孺拒不投降。

姚广孝曾劝朱棣不要杀方孝孺,“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朱棣即位需要草拟诏书,便召方孝孺进宫,方孝孺痛哭不止,朱棣劝说:“先生不要自苦,我只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而已。”

“成王何在?”方孝孺问。

“他已自焚而死。”朱棣答。

“为何不立成王之子为帝?”方孝孺又问。

“他尚年幼,国赖长君,需要有能力的大人来治理。”

方孝孺步步紧逼,“那为什么不立成王之弟?”

此时,朱棣已经很不高兴,强压怒火:“此乃朕的家事!”

朱棣命人备好笔墨纸砚,让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高声说:“你就是杀了我,我也不会给你起草诏书。”

“你就不怕被灭九族?”

“便是诛十族又如何!”

朱棣闻言大怒,将其投入大牢,随后诛其十族。(注:关于方孝孺被诛十族一事,历史上存在争议,目前尚无确凿定论,不同史料记载不同。本小说不是真实历史,读者可自行分辨。)

虽然距离史书记载的这件事,还有大约四年时间。

但朱允炆却隐隐感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如果他不做出不同于历史的抉择,那么历史就会再次重演。

“陛下!”

方孝孺下跪,一脸严肃地拱手说道:“莫说此事尚未发生,即便未来果真如此,臣亦九死无悔。只是遗憾,未能帮助陛下达成盛世之治。”

“先生,朕既知晓未来,就绝不会让先生陷入此种境地。更何况,比起削藩,如今朕已眼界大开,所思所虑早已超越以往。”

朱允炆从后世得知的,可不只是大明的未来,还有所谓的全球化。

他已经知道,历史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即便朱棣不造反,用宁野的话说,封建王朝到了大明,也快接近顶峰了,接下来,就是一路的下坡,直到大明被满清取代,而后,满清也难逃历史周期律。

可这些个中内幕,方孝孺此时并不知情。

他还以为,朱允炆是在担心朱棣果真会如史书记载的那般,起兵造反,夺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