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何不召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问策?”
此次去后世一事,朱允炆回来后,只告诉了方孝孺一个人。
就连那本宁野帮忙彩印带回来的《明史》,在大明,当此之时,也只有朱允炆和方孝孺看过。
方孝孺见朱允炆叹了口气并未回答,急忙说道:“陛下可是在怪罪齐黄二人误国?陛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算太常寺卿判断有误,可以终为始来看,齐尚书的建议几无差错啊。更何况,他二人对陛下皆是忠心耿耿。”
“朕岂会怪罪旁人。”
朱允炆摇了摇头,拿起那本《明史》,翻到建文朝,看着上面的文字,朱允炆已不觉得刺眼,反而心中满是羞愧。
他觉得,他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的。
只是,这局棋,他的对手太强大了。
“那陛下为何不告知他们?”
“唉,罢了,告诉先生也无妨,朕是怕他二人看到史书,将靖难之役的失败,全部归咎于自己,羞愧难当之下,焉知不会做出轻生之举?”
历史上,黄子澄推荐李景隆代替耿炳文,谁知李景隆更加无能,连战连败,丧失军队辎重数十万。
黄子澄以“景隆出师观望,怀二心,不亟诛,何以谢祖宗,厉将士”,请求将李景隆正法,朱允炆没有采纳。江淮诸将连战连败,黄子澄说:“大事去矣,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
因此,结合历史,再听到朱允炆之言,方孝孺当下明了。
“陛下仁心,即便明知未来,亦不忍责怪,臣叹服。”
此时的方孝孺,觉得无论是未来还是现在,自己的选择都无比正确。
即便朱棣真的会赢,方孝孺也决定义无反顾,支持朱允炆。
“陛下,”方孝孺似乎想到什么,走近几步后说道,“陛下说在后世见到另一个大明的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和懿文太子(朱标),不知先皇和先太子,有何指教?”
朱允炆愣了一下,搓了搓有些冻僵的双手,神情有几分黯然。
“皇祖父和父亲,看起来并不支持朕削藩,但是,他们也有在为朕想办法。”
方孝孺眉头微蹙,虽然心中略感失望,但朱允炆的话倒也没有出乎他的预料。若是有朱元璋的强势和朱标的班底,年轻的朱允炆哪里还需要削藩呢?
因此,如果不能真正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即便是至亲之人,恐怕也难以理解朱允炆的处境。
“那宁校长呢?”方孝孺不死心,“听陛下的意思,宁校长乃千古奇才,想来必有高见?”
“嗯,宁先生确有高论。”
朱允炆点了点头,其实,去了两次后世,除了见到了皇爷爷和爹爹,得知了历史,朱允炆也有另外两大收获。
第一,就是开眼看了世界。
原来,即便是疆域辽阔的大明,也不过是天下一隅而已。
第二,便是深深学习了何为权力,以及权力的魅力。
朱允炆此前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些,而宁野的话,无疑给了他很多启发,也让朱允炆有了前所未有的强烈想法。
“先生,”朱允炆突然站起身,“若我想暗中北上,见一见四叔,你可愿随我同去?”
“陛下岂能去见朱棣那个乱臣贼子?!”方孝孺惊道。
“说什么乱臣贼子,不过是成王败寇而已。”朱允炆倒是释然很多,“我知先生这么说是出于维护朕之意,但朕既然是大明的皇帝,就该有皇帝的担当。”
此去北平,不仅将是大明的转折,也将成为这个宇宙里,华夏的转折。
因此,思考很久的朱允炆,心中早就有了抉择。
炉盆里的火苗,在慢慢熄灭。
而朱允炆内心的火焰,却在逐渐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