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听闻此事,自是不信,他坚信黛玉的清白。
他在众人面前力保黛玉:
“这必是有人陷害林妹妹,我与妹妹相知多年,她断不会做此等事。”
然而,府里众人多是将信将疑。
南安郡王家见此计得逞,又生一毒计。
他们趁着宝玉外出,欲为黛玉洗刷冤屈之际。
派人给黛玉送去假消息,称宝玉已被家族逼迫,要与南安郡王家千金成婚。
且宝玉已然应允,让黛玉莫要再作念想,死了这条心。
黛玉本就病体虚弱,闻此消息,仿若五雷轰顶,病情陡然加重。
此时,宝钗虽心中明白黛玉的冤屈,可在这封建礼教森严的贾府中,她也只能暗自叹息。
她常去探望黛玉,想要安慰她,可黛玉只是默默垂泪,眼神中满是绝望。
宝玉回府得知此事,怒不可遏。
偶然于园中,发现一小厮近日行为鬼鬼祟祟,且与外府之人有所勾结。
宝玉抓住那小厮,一番威逼利诱之下,小厮道出是南安郡王家指使。
宝玉将此事告知贾母与贾政等长辈。
众人虽知晓黛玉被陷害,然南安郡王权势滔天,贾府不敢轻易开罪。
贾府为了家族利益,重新斟酌宝玉婚事。
然,他们对宝黛婚事更是心生退意,反倒倾向于促成宝玉与宝钗的婚事。
待到黛玉身子稍好转些,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清晨。
宝钗亲力亲为,组织了一场诗社。
久未露面的黛玉姗姗来迟。
海棠诗社新题咏菊,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赢得满堂彩。
黛玉正要提笔,却见宝玉殷勤为宝钗研墨,腕上赫然戴着元春所赐的御制檀香串。
她忽觉眼前发黑,那"孤标傲世偕谁隐"的诗句,竟洇开了点点猩红。
黛玉心中的绝望如潮水般涌来,她强撑着病体,起身离开了诗社。
宝玉见状,心中暗叫不好,想要追上去,却被宝钗轻轻拉住。
“宝兄弟,此时你追上去,只会让林妹妹更加难堪。”宝钗低声说道。
宝玉无奈,只能眼睁睁看着黛玉离去的背影。
黛玉回到自己的住处,心中的悲痛难以抑制。
她深知自己在这贾府之中,如同浮萍一般,如今宝玉又似要离自己而去,活着还有何意义。
而此时,南安郡王家又派人来贾府,催促贾府尽快定下宝玉与郡王家千金的婚事。
贾母和贾政虽觉为难,但也不敢轻易回绝。
宝玉心中烦闷,便偷偷溜出贾府,来到一处庙宇。
他在佛像前默默祈祷,希望能有转机。
正巧遇到一位云游僧人,那僧人见宝玉愁眉不展,便问其缘由。
宝玉将事情始末一一告知。
僧人微微一笑,从怀中取出一锦囊,递给宝玉:“此锦囊可解你之困,只是需在关键时刻打开。”
宝玉谢过僧人,回到贾府。
这边,黛玉已经心灰意冷,她决定以死明志。
在一个月色黯淡的夜晚,黛玉穿着素白的衣裳,来到了花园中的池塘边。
就在黛玉将要纵身一跃之时,宝玉突然赶到。
他大喊一声:“林妹妹,不可!”
黛玉转身,看到宝玉手中的锦囊,心中疑惑。
宝玉将锦囊之事告知黛玉,继而打开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