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师、技工制度极大的调动了“丰南号”工业生产的创新能力。
短短几个月,在几个现代人给他们研制指出方向后,创新的动力增强了,产出的成果也百花齐放。
在老管说要制造平板玻璃并向他们描述了平板玻璃的用途后,玻璃厂技师和技工在没有浮法生产玻璃的的工艺情况下,采取平面浇铸玻璃料,然后用平面一次性压片的方法生产出半米见方的平板玻璃。
生产出来的平板玻璃,虽然粗糙了一点,有的地方还有气泡,也有薄厚不均匀的缺点,但是作为窗户玻璃使用已经勉强了。
一个技工按照老管的讲的思路,找来透明度最好的玻璃磨制出来了老花镜片。
虽然没有现代的方法去检测人眼睛的老花度数,但是只要有精密一点的厚度测量工具,那么可以采用镜片测试的方法,相对能量出某个人适合的镜片厚薄。
这大清的时候,近视眼少,但老花眼还是有一些,大家觉得以后可以制造一些老花镜作为商品。
当然,也可以尝试制造简单的望远镜作为商品。
最为积极的是生产任务压力最大的桅灯厂,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了,联合冶炼厂研发了人工抽丝技术。
将锻打后的铁块再次熔炼成红色铁块后从铁质的细小圆孔中用人工拉出,形成了类似现代的铁丝。
然后稍微锻打就可以作为桅灯的金属外框架用,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铁匠劳力。
还有就是研发了利用水力锻打铁皮,这样也节约了大量的铁匠劳力。
在沈涛涛的指点和帮助下,又研发了水力冲压机,将锻打好的铁皮进行冲压成型,又节约了一部分劳力。
综合三项技术改进,大量的成熟铁匠技工从前期锻打的岗位转到后期铆接的岗位上,桅灯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沈俊浩前期的试验下,将简易的水力发电设施用在了电解氯化钠容易上,产生了少量的氯气,然后将氯气导入石灰水里,制成了次氯酸钠,也就是漂白粉。
漂白粉一旦应用到造纸业上,那造出的纸张就不再那么黄不拉几,而且也起到了消毒作用,很显然,“丰南号”即将用上更为卫生的卫生纸了。
几项研发创新的的工程师和技师、技工都得到了“丰南号”的奖励,尤其是桅灯厂的工程师,得到了有些令人眼红的奖励。
沈云峰不但为他们举行了颁奖仪式,还将奖励的情况贴在了人来人往的地方,让大家都能看到,即使不识字,也会朝识字的打听发生了什么事。
就是要创造一种舆论,知识才是改变生活质量最直接的捷径,物质奖励将不断调动人们研究生产技术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