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要塞,旧称双峰镇,是大周国西北方的五大边镇之一,因由西向东的入口两侧均是险峻高山,故名。
又因其极为重要的地理位置,在与西域浩瀚国的连年战争中,双峰镇成为双方争夺的核心。
经反复拉锯,大周国略占上风,为巩固边防,大周皇帝下诏征调工匠苦力,将边镇改建为要塞。
用巨石垒砌厚墙与两侧山岩连接,城墙高达十丈,设马面、望楼和箭楼,另设烽火台等,城门辅以吊桥悬索防护。
原有的双峰镇人口不过两三千,原住民更少,怕是连一千都不到,但常驻边军有五千人,高峰的时候甚至达到数万人。
近些年战事渐缓,很难得发生大规模战斗,边军也骤降到了三千人,可即便如此,小小的双峰镇也比三十年前扩大了十倍不止。
边镇扩大,升级为要塞,来往的行商马队便多了起来,尤其没有战事时更是络绎不绝,几年工夫,双峰镇便成为了大周国西北边陲重要的皮货和茶盐集散地。
只是热闹了,要塞却不复当年民风淳朴,有四乱渐生,流民、马贼、兵痞和行脚商,且愈演愈烈。
时不时的就有杀人越货的命案发生,盗抢、斗殴等更是家常便饭。
流民以各地逃荒的饥民为主,马贼更是各边镇的常客,令人头疼,兵痞就另说了,乃各边镇最突出的顽疾,剩下的行脚商更是鱼龙混杂。
这几乱已经占据要塞内近六成人口,剩下的才是原有的百姓,但其间也混杂着不少胡人和他国细作。
秩序混乱如斯,老举人苏艺却活的如鱼得水,潇洒率性,说是读书人,但脾气坏,爱占便宜,喜骂人,骂不过便动手,无赖之极,名声极臭。
偏偏这么个泼皮无赖般的老头儿,却无人敢惹,除了镇守使大人,更少有人与之结交。
因为他是举人,文举人加武举人,货真价实。
除此之外,苏老举人还是镇守使潘大人千金的先生。
可是,谁也想不通,那位千金小姐是如何能忍受苏先生常年不换的青色袍衫所散发出的酸臭味的。
更令人想不通的是,苏先生既然文武双全,了不得的才气,晚年怎会跑到鸟不拉屎的双峰要塞苟延续命,还便宜捡了个野娃子在身边使唤,既不收徒,又非义子。
提起那野娃子,又让很多人不满,实在野的够呛,听说早年就是混在马贼堆里长大的。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苏老先生被关在了要塞外面,眼下正扯着喉咙的在门外叫骂。
正是寅时末刻,天还没亮,吊桥高悬,望楼上的守军熟睡正酣,哪有人理会他。
苏先生很生气,跳下那匹又黑又丑的马儿,弯腰从地上拾起了拳头大的石块,攒足了气力扔向城垛。
啪嗒,好像力气小了点,石块距城头还有点距离,便势衰跌落。
苏先生汗颜,正弯腰寻找更合适的石块,身边的少年发话了,可以打那面铜锣。
吊桥右侧有一面半扇门板大的铜锣,是出战时鸣金用的,也可以用作斥候、游骑兵临时警讯。
这面锣平时应放置武备库,但边军懒散到令人发指,嫌搬来搬去麻烦,干脆钉在墙上了。
苏先生瞪了少年一眼,转过头便兴奋异常,随便找些石块像连珠炮一般砸向铜锣,咣咣咣的巨大声响不断,终于把城楼上的守军惊醒。
令苏先生七窍生烟的,几名守军只是胡乱的张望了几眼,便发了声喊,扔掉手中的长矛,转身逃了。
“成何体统?成何体统?如此懒散,胆小如鼠,长此以往,胡人不用厉兵秣马,一个百人队就能打下整个要塞!”
苏先生捶胸顿足,继续跳着脚的痛骂。
装,你接着装。
少年站在一旁冷笑,手中的铁片偶尔泛出森冷的寒光,光芒应和着已经淡去的月华,说不出的怪异。
不知道是苏先生没注意到,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之前远处无尽的黑暗中有一团庞大的灰影很突兀的出现又消失,守军应该是看到了那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