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6章 这主意简直了(1 / 2)我,恶女,只想造反首页

北方的冬日比南方寒冷得多,在这个人食人的时代,底层为了生存,会扒死人的衣裳保暖。

现在军队主 要目的在于驱逐胡人,根本顾不上中原汉人百姓的生死。但他们也能跟着捡点便宜,在成堆的胡人尸体里扒拉,若是运气好,还能捡漏。

永盛失陷后,没过多久荆门和虞城被占领,城内大量胡人逃跑。杀胡令下达后,汉人百姓也跟着发疯似的屠杀胡人。

整座城池的人口锐减了大半。

郦州驻军的胡人不算太多,仅仅只有几千人。徐昭等人一路屠杀过去,倒也畅通无阻。

这场屠杀迫使数万胡人逃亡,虽有不少汉人在屠杀中丧生,但大部分能苟活下来,重新赢得生机。

约莫到年底时,郦州被顺利拿下。当捷报快马加鞭传到南方时,崔珏等人振奋不已。

首战告捷,着实可喜可贺。

京中百姓听到传闻,也无不开怀,因为这是南方第一次硬气了一回。

市井中的百姓就此事热议,一中年男人说道:“中原十二州,若能都从胡人手里夺回来,那咱们汉家的天下,定能再次崛起,重回往日荣光。”

旁边的同伴接茬儿道:“那可不!中原本就是我们汉人的,以前朝廷不作为,现在好不容易出了个人物,只要咱们南方扛得住,定能尽数收复。”

“说得是,这可是举国力去打,以前南方四分五裂,哪能像今日这般把劲儿往一处使呢?”

人们七嘴八舌,有夸赞陈九娘的,也有抱着希望等朝廷减赋税的。不管怎么说,日子比以往更有盼头,有的盼着能重返故乡,有的盼着赋税减少,只要这场仗打过,他们就能熬出头。

那种盼头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中原战事都是正面情绪反馈,而非抱怨战事连连,百姓受苦。

他们期盼着驱逐胡人,期盼着结束乱世,期盼着安居乐业,再也不要流离失所。

战事如火如荼。

通往中原的官道上车水马龙,运送粮草辎重的,寄送家书物什的,沿途都有官兵差役巡逻。

那条纽带联系着南北生死,把它们紧密相连。

烽火连天中,有士兵在战争中身亡,传送回来的死者名单令亲人哭断肝肠。也有从胡人手里发死人财的,让亲人一夜暴富。

世间百态一幕幕上演,或悲伤,或高兴,交织出国难当头下人间的世情百态。

尝不尽的辛酸苦辣,道不尽的生死沧桑。

这是生在那个时代的祖祖辈辈,既是一段黑暗历史,亦是汉人曾经来时的路。

暮春时节,沈乾敏大军攻入燕州。从南方过来的方孝宣等文官开始了他们的重振家园计划,就从昌定和新城开始。

当初闵州经过一场场叛乱,民不聊生,他们下了不少功夫才使其恢复生机。如今来到这片满目疮痍的地方,无不触目惊心。

为了让昌定和新城两地迅速恢复生机,陈皎命这群人把当地的汉人百姓进行户籍登记,重新丈量土地分配下去,并且由南方提供种粮,第一年无需缴纳税收,鼓励农耕。

两地人口锐减,留下大量土地,方孝宣等人经验丰富,寻到本地人对周边田地进行走访丈量。

户籍登记的,治安巡防的,土地丈量的,紧锣密鼓拉开了序幕。

南方大量输送血液供给中原,提供种粮,提供治理人才,一批又一批奔赴过去重建家园。

前仆后继的人们犹如一团团烈火,用他们的热情点燃了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原百姓,让他们在绝望中焕发出生机。

那种团结的力量感染人心。

第一批登记过户籍,获得土地的百姓用官府提供的种子开荒耕种。

一家三口能得百亩田地,且还是自耕地,这是南方比不上的。

不仅如此,头一年免赋税,待局势稳定之后,上头还会搞什么摊丁入亩。他们不太懂,但听到减税就高兴。

曾经因战乱而荒芜的田地被一点点开垦,丢进地里的种子等待着发芽开花。

一切,欣欣向荣。

现在正是大量缺人的时候,有的平民虽然大字不识,但口齿明了,思路清晰,也会得到启用,替衙门跑腿传话,还能得点报酬。

待新城这边走上正轨之后,陈皎一行人转战进郦州。她并无精力去处理善后事宜,那些治理皆交给周宝雨和方孝宣等人,重心全扑在前方的战事上。

月底时燕州被打下。

这边的胡人有好些派系,政权跟南方一样混乱。郦州和燕州算是不太起眼的那种,两州驻军才不到一万人,打下来也相对容易。

在陈皎去往燕州跟徐昭他们汇合时,另一边的崔珏派出第二批文官赶往中原。

一个在前线打,一个在后方支援,很多时候无需对方开口,便能默契相应。

这是崔珏能得到陈皎欣赏的根源,因为用了心,让她无需为琐碎烦恼,只管一往直前,后方他来跟进,绝不掉链子。

他站在了让她感到舒适的位置上,从不逾越。这既是他求存的手段,亦是用感情去打动她的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