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十一年九月二十八日,隆州知州韩孝天上书朝廷,希望重启修改后的青苗法。并在隆州做试点,成熟后慢慢的推向全国。奏折详细说明了此法的利弊,分析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如何趋利避害,如何应对天灾人祸。前期如何困难,以后怎么美好。总之用赵构看到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又给老子画大饼。不得不说这个大饼很诱人,只不过很容易把嘴烫伤就是了。
赵构自然是清楚当年王安石主持的变法的,所以很赞同韩孝天对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所以他也很清楚的看到所谓的修改后的青苗法,只是将政府全权管理,改成了政府监管,民间具体实施,只要实施过程中没有违反律法,政府无权过问。其它一律照搬。
“无权过问”四个字让赵构有些不舒服,官家的不舒服就是大臣们的眼中钉,肉中刺。自公布之日起,因为这四个字,参奏韩孝天意图不轨的人就没有断过。请求罢免韩孝天的官职,都是最轻的处罚请求。
面对堆积如山的奏折,赵构却想着另外一件事,“以他的脑袋,不可能想不到这种后果,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明目张胆的上书,请求重启青苗法呢?太无聊了?还是真的有不轨的企图?”
被宣来的御书房的李洪文,一直站在那里没有说话,赵构也一直批改着奏折,也没有说话,整整一个时辰过去了。
赵构将最后一份奏折合上,千篇一律的内容让他批改的速度加快了很多。伸伸有些酸痛的腰,再看看李洪文,这个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人虽然一直低着头,但是身姿却是挺拔的,一个时辰一个姿势。“毕竟是练武之人,身体还是比我硬朗啊。”
李洪文不紧不慢地说道:“官家如果有兴趣,微臣倒是有一套强身健体的拳法可以教给官家。”
赵构笑道:“那可好。”站起来,开始来回走动。“我向来以为韩孝天是个聪明人,可是这次重提青苗法,却是有些不智。这很不像他的风格。”
李洪文眉头微皱,虽然他预料到这次召见回和少爷再提青苗法有关,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会如此的直接。犹豫的一下,还是决定把自己的猜测说出来,“不敢欺瞒官家,实际上早在永昌商号在的时候,韩大人已经在做这件事了。其后的大兴,现在的端云轩,也一直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