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爱抽奖的小学生,除了红果条之外,杨五花还搓了一大堆山楂小丸子。不同于山楂条,小丸子在自然晾干之后,又利用做饭后灶洞的余温烘烤了一小下,做成结实的山楂小糖球,即便是挤在罐子里,也不易连粘变形。
照着杨家的老规矩,山楂条改名叫做红果条,而山楂小糖球则取名红果糖。
红果条有独立的粘果纸包装,体积又相对大,故而四文钱一条。而红果糖则小小的,甚至比山楂果本身还要小不少,专门卖给小孩子当零嘴吃的,一颗起卖,随买随吃,没有独立包装。买得多的,可以随手拿桑皮纸包上,而那些不差钱的,也可以成罐的买来送人。
为了推销红果糖,杨五花带着杨六花和杨小花,又一次去集市摆起摊子来。
“来来来,看一看咯,好吃的糖果咯,免费试吃咯……”杨六花好久没当小喇叭都有些生疏了,试喊了好几回才找到感觉,放开小嗓子吆喝起来。
免费的总能受到欢迎,故而,杨五花也没让杨六花随便喊,只是看到有小孩路过的时候才喊几声。
“这糖甜甜酸酸的,好好吃,我还要吃,娘,给我买,给我买……”
“这糖咋卖的?”
“一文钱一粒。”
“嗬!这么小粒糖要一文钱?”当娘的当场咂舌:“别家的糖一文钱能买三粒呢!”
“别家的糖就是糖,我家的糖里除了糖,还有其他东西,料多了本钱自然也多。况且一般的糖吃了也就吃了,除了甜也没啥别的,我家的糖除了可以当零嘴,还能健胃消食,功效可不一般呢。”
那孩子也道:“娘,这家糖好吃,给我买给我买嘛!”
杨五花见那当娘的面带犹豫,又道:“我们也就摆两天摊子,以后可就不来了……”
那孩子一听以后买不到了,急得直跺脚,当娘的无奈,只得陶了五文钱。
“今天我们第一天卖,有优惠,你买了五粒,我多送你一粒。”杨五花找了一张最小桑皮纸,把糖包起来,递给小孩,这才慢悠悠的说道:“以后若还想再买这个糖,记得去城东长风街的花园便利铺买,那里还有游戏可以玩,全风阳可就只有这么一家哦。”
至于便利铺,推销起来更省力,直接在抽零食的小转盘上多贴几格子就好了。小学生们传起零食来总是很快的,不到两天,特地来铺子里买红果糖的孩子就有不少了。
杨五花也没有放过南田学堂,随便塞几粒给秋娃子虎头壮壮他们,就能帮着传出去,一些孩子会跑来杨家小院来买,还有一些则直接拖托秋娃子几个帮着带。
杨五花原本还想雇佣他们,不过怕耽误他们学业,只是时不时的奖励几粒糖,或者几个铜板。一时间,小哥儿三个干劲十足,天天随身背着红果糖。
杨小花儿也每天背着红果糖,只不过这些都是她自己吃的,为了怕她长蛀牙,杨五花每天只限量发糖:“诺,一天只能吃两粒知道吗?你可以上午吃一粒,下午吃一粒,也可以一下子吃两粒,但是只能吃两粒,多了可是没有的。”
“好!”小花儿接过红果糖就直接往嘴里塞,她才不管那么多,有的吃就赶紧吃,吃完了再跟姐姐闹。
红果糖很受小孩子欢迎,五六百粒小糖球没几天功夫就卖完了,可比红果条受欢迎的多了。可惜为了口感,杨五花放了大量的糖,红果糖的利润不高,只赚得三四百文钱,就这还不算人工柴火费。
但杨家正缺钱,几百也是钱啊!
杨五花趁热打铁又让老乔头去搜罗了一车山楂回来,绝大部分都做成了小糖球,只有一小部分仍旧做成红果条,留着到时候跟熏肉条一起运往京师崔记杂货铺卖。
渐渐入了冬,天气转凉,早晚更是寒冷,刘氏怕杨学文每天来回赶路辛苦,便让杨学文直接住在城里。作为探花小院的第一位客人,杨家人只比照着车钱,意思意思收了二百文一个月,并且这房租还是直接从刘氏母女的工钱里扣的。
至于吃饭问题,铺子里还有个老刀在,这一老一少的,还能搭个伙儿一起吃,日子也算融洽。煮点粥,搭配些刘氏做的馒头咸菜萝卜干啥的,随随便便就能解决了。反正这温度,馒头饼子做好了即使放上一两天也不会坏,吃的时候直接热一下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