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阿花见大家都有份,忍不住也想去摊子上转转,她虽然没做过生意看过铺子,但也曾跟着赵平安在集市上摆过地摊卖过几次山货。
“大姐,你不在家带两喜宝吗?”
赵老婆子说道:“不妨事,我一个人带都行,你们都去转转吧。”
没有姐姐和小姨们在边上玩闹,家里安静,俩喜宝估计也会睡的比较早。
杨阿花也道:“我可以先把他们哄睡了晚点再过来。”
杨五花想了想,说道:“那要不你就跟大姐夫卖手套吧,鞋底也可以带几双备着,然后等时间差不多了就跟大姐夫一起带几个小的先回家睡觉。”
杨家的摊子是拿长凳摆的,上面摆上一排竹匾,东西直接都摊在竹匾里,为了怕人多会挤翻,底下还串了绳子一一绑在凳子上。柳家的灯笼摊子也挨着,中间挂了一排八个小红灯笼,虽然不明显,但上面仍然写着“长风街花园便利铺”几个大黑字。
为了推销,杨五花给每个人都戴了发箍,小花儿是老虎耳朵,香香是兔子耳朵……
发箍分大孩子和小孩子两种,价格都是一样的。竹子有延展性,发箍可以小幅度的撑大,只要头型差别不是太大,一般的孩子都能带上。杨五花自己也带来一个,当然她戴的是少量特制的大人带的。
正月十一,灯会第二天,人已经比前一日多了不少。
“卖糖咯好吃的红果糖咯!”
“酸酸甜甜好吃的糖咯快来买哟!”
“红彤彤漂亮的红果糖哟……”
赵香香第一次摆摊,听着杨六花吆喝,也忍不住跟着喊起来。
“小姑娘,糖还能助消食?”
灯会不比集市买菜,就是出来散心的,也不赶时间,即便是不想买,也会有人过来打听打听聊上几句,凑个热闹。
“我们家做的糖就能助消食,还能开胃。”
“还甜!”
“还好吃!”
“还漂亮!”
边上有大人在,加上第一次参加灯会的兴奋劲,几个小家伙七嘴八舌的就说上了,虽然各有分工,但此刻都挤在糖堆前。
“有多漂亮?拿出来给我瞅瞅。”
“瞧!红红的,是不是很漂亮?”
“跟新娘子一样红,一样漂亮!”
“对,这叫喜庆!”
客人一听,笑道:“嘿哟,这几个小家伙可真会说话。”
“那我问问你们,这喜庆的糖怎么卖的?”
“三文钱两粒,十五文一包。”
边上有人咂舌:“哟呵!这糖可真够贵的啊!”
“不贵,我们家的糖吃了能开胃,比药还灵!”
“对,胃口好,吃饭香!”
一听到吃饭,杨小花就来劲了:“吃了糖能多吃几碗饭,长得胖胖的。”
古人不比现代,讲究苗条,古代条件差,穷人也多,在很多人眼里,长得胖是有钱人家的标志,福气的象征,很多人想要都不一定能得到。故而,大部分人听到“长胖”二字,并不会反感。
众人笑道:“那你是吃糖吃胖的吗?”
“我还能长更胖!”杨小花一脸小傲娇。
如今的她胆子大了不少,卖东西的时候也能跟客人聊上几句了,哪里还有当年初摆摊时吓成呆呆木桩子似的影子呢。
“哈哈哈……”
众人听了不由地一阵欢笑,其中一个胖男子率先说道:“那好,冲着能多吃饭,我买两粒尝尝。”
“多谢惠顾!”
“哟,小丫头不光会长,还挺会说的,那我也买一包。”
“嗯嗯,味道不错,刚吃饱饭尝尝这个正好,再给我来两包。”先前只买了两粒尝尝的胖男子,又数了三十个铜板出来。
“是吗?那我也来几粒。”
过年大家都吃的好,即便吃不起大鱼大肉的人家,也能吃到饱,很多人一不小心就吃撑了,出门散步消食,这甜中带酸的山楂糖,一粒下去,刚好去油解腻。
买完了糖,又有人问起她们头上戴的东西来。
小花儿一听,总算是想起自己的本职工作来了,小手一挥,招呼众人道:“你们跟我来。”
说是跟她走,其实也没走几步,对于大人们来说,只要转个头就是了。
“这是小鹿,这是牛牛,这是猪猪……”
“这玩意儿干啥用的?奇奇怪怪的。”有人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