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说他了,如今外戚与宦官一番火拼之后,两边具是元气大伤,我等理应趁其不备之际,重塑皇室威严,重夺大汉权柄。”王允笑了笑之后,接着正色说道。
“一切事物全凭子师之言,希望可以一切顺利吧。”杨彪也表示赞同地说道。
但事情的发展总是应了一句古话“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王允等汉室老臣看到重整汉室威严的希望之际,筹划多时的董卓却是进入了洛阳之中。其时,洛阳城中仍存有许多兵士,大多掌握在八校尉手中。董卓虽说提兵前来洛阳,但在人数上仍然处于劣势。
董卓入洛阳之后,发现洛阳之中可用之兵依旧不少,遂招李儒前来议事:“如今我等虽说已进洛阳,但是实力仍不足以号令朝堂,不知你有何办法?”
“回禀岳父,小婿想来,如今洛阳之中,兵甲虽众,然号令不齐。岳父可上表朝廷,以平定内乱有功之名,将八校尉等手握兵权的官员升职架空,岳父自可将这些人手下的将士收入自己手中。一旦他们交出兵权,后面的事情可就由不得他们了。”李儒手捻细须,缓缓说道。
“善。”董卓当即同意了李儒的建议。第二日,就上表朝廷,言众位将官平乱有功,理应嘉奖。少帝与何太后不明其中奥妙,同意此事。一时之间,手握兵权的官员们纷纷明升暗降,纷纷丧失手中兵权。董卓趁此机会,将他们手下兵甲纷纷收入囊中。自此之后,洛阳兵权尽归董卓之手。
“董卓这个老匹夫,这一招明升暗降,将我等手中兵权尽皆夺取。可见董卓来此,其心必异。我等最好先发制人,趁董卓立足未稳之际,将其诛杀。否则,后面之事就不在我等掌控之中了。”后军校尉鲍信面见袁绍等人说道。
“董卓趁朝廷新定,将我等兵权夺取。如今我等有名无实,不可轻举妄动。”袁绍没有同意鲍信的提议。
鲍信见此,再不复言。隔日之后,鲍信率领本部军马,离开洛阳,自投泰山去了。
董卓掌握洛阳兵权之后,为了能够把持朝政,与其婿李儒商议废立之事。
“如今朝廷无主,不就此时行事,迟则有变矣。”李儒建议此事须果断行事。
他日,董卓于朝堂之上言废立之事,百官皆沉默不言。此时,随董卓之后赶来的并州刺史丁原力阻此事。董卓顾忌丁原带来的诸多并州兵马,遂言此事日后再议,众官员不欢而散。
下朝之后,丁原来到司徒王允府中。二者宾主落座,王允率先开口说道:“今天之事,多亏建阳。我等虽为朝官,手下却无兵甲。如今,洛阳之兵尽掌董卓之手,虽说建阳也是提兵前来,不知能否抵挡住董卓呢?”
“司徒大人放心,下官这次受司徒大人之邀前往洛阳,所带军士均乃并州精锐。再者说,下官义子吕布,乃当世之猛将,纵横数年,未尝一败。仅凭此人,可当十万大军。不若,下官明日先行搦战,好叫董卓知晓这洛阳还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丁原告诉王允叫其不用如此担心。
“既然如此,老夫等候建阳的好消息。”王允也是长舒一口气说道。
第二日,丁原率领并州军士于洛阳城外搦战。董卓闻之大怒,率领李儒等人前往应战。两军对垒,只见丁原带吕布上前,见董卓大骂道:“国家不幸,阉官弄权,以致万民涂炭。尔无尺寸之功,焉敢妄言废立,欲乱朝廷!”不等董卓反诘,遂命吕布冲杀过去。董卓仓促应战,所谴将官均不是吕布一合之敌。等到董卓阵型大乱之际,丁原率领并州将士冲杀过来。董卓大败,退入洛阳城中。
董卓聚集众人前来议事:“吾观吕布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虑天下哉!”
只见帳下闪出一人,仔细一看,乃是李肃,开口说道:“主公勿忧。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某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吕布拱手来降,可乎?”
“汝将何以说之?”董卓听闻大喜,表示如果有什么需要,李肃尽可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