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5章:恩科(1 / 2)女帝传奇首页

仁煦元年,农历甲辰。

一缕阳光慵懒地斜射入乾元殿,因为光照,那修缮一新的大殿,愈加金碧辉煌。大殿丹陛之上,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一座紫檀木做的金漆屏风,上面盘踞着两条矫健的金龙,那金龙抢夺的,正是一颗鲜红欲滴的龙珠。那金光闪闪的龙座之上,一位十七、八岁的少年正襟危坐,头上戴着一顶饰有“金二龙戏珠”黑纱翼善冠。身着一身赭黄盘领大袖窄袖口肩绣两升龙的“十二章”衮服,其中“十二团龙”用孔雀线织成,龙鳞四周用金线勾边,闪闪发光。

这位盛装上朝的少年正是当今天子延龄。延龄本是宸妃之子,因皇后无所出,所以从小被放在狄皇后身边,由狄皇后抚养长大。那狄皇后的祖父曾为宰相,相门出身的她,身上不曾带有一丝从底层嫔妃层层搏杀而上的阴狠劲儿,因而也就没有步步为营的心机,性情极和顺,然而刚柔并济。这份潇洒自如,也传给了太子延龄。

虽然是新登大宝,但少年面对丹陛之下序齿排班的满朝文武,那张略显幼稚的脸,却一派镇静自若的神色。也许是昨夜看奏折太晚,他打了一个长长地哈欠,然后不大好意思地望望座下的众位大臣。

“列位臣工,朕昨夜批阅你们的奏折至深夜,颇为疲倦。诸位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身旁的太监唐德正要开口吆喝:“退朝”,不料座下竟有一人出列,跪在地上。少年定睛一瞧,那人一身绯色衣衫,胸口的补子为上绣有锦鸡,这人不是别人,正是礼部尚书谢长福。

“臣有本要奏!”谢长福跪在地上,手中擎着奏折。

“谢爱卿请速速讲来!”少年皇帝本是一脸疲倦,欲早早结束早朝,回到自己的清心殿,打个盹儿,歇息片刻。此刻见有人仍不识相,未免有些厌烦。然而,似乎是为了竭力彰显自己明君风范,因而,他强忍住不快,装出很有兴趣的样子,心里却希望他快快结束。

“皇上,今年八月二十五,是太皇太后八十寿辰。常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太皇太后活到耄耋之年,那是上天赐福于我大凉王朝臣民的福祉。因此,臣奏请圣上为太皇太后建一座祈佛塔。另,臣还奏请加试恩科。圣上若今秋开恩科,则天下举子皆念天恩,安能不日日为太皇太后祈福,不念圣上的恩典之理?”

那谢长福是何等聪明之人,一朝天子一朝臣。他深谙历史规律,前朝愈红得发紫的大臣,到新朝,则不免受冷落,所以新登基的天子,似乎行事上似乎在竭力拜托父亲的阴影,而是竭力效仿他的爷爷。先皇生前重用的大臣,除了少数部分,均倍受其冷落,这其中就包括他谢长福。更要命的是,这位新皇帝,甫登基,就议起定远侯、前礼部尚书连阔如的案子,意欲重审连阔如一案。

摆在台面上的原因大抵是,他谢长福任礼部尚书以来,为朝廷选拔的优秀人才,寥寥无几,多数为平庸之徒,只知道磕头作揖,而不似连阔如时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但谢长福看来,绝非如此简单。乃是因为,这位新皇帝的手腕不似其父,其父柔弱,优柔寡断,又常年体弱多病,所以,朝政大事,几乎悉数交与几位尚书宰制。

这礼部谢尚书,最善于逢迎,善于巴结宸妃,投其所好,一心一意要扶持年幼的延龄。这位谢长福,从前的“宝”,是押在皇贵妃之子身上的,特别是眼见皇贵妃极可能取代狄皇后的时候,延龄还有几位皇兄,其中一位是皇贵妃之子,先皇也十分喜爱这个皇子,奈何,他十四岁便夭折了。而延龄母亲出身卑微为宫女,延龄后来为狄皇后所抱养,尊狄皇后为嫡母,故而,身份地位,比其他皇子稍稍高一等。

所以,为了讨好这位新皇帝,谢长福趁太皇太后今见八十寿辰之际,提出加试恩科,一来哄得太皇太后开心,二来笼络人心,趁机选拔一批优秀人才为门生,以便巩固自己在新朝的势力。

少年新登基,一心想开辟新朝气象,虽然平日不怎么待见这位礼部尚书,但此刻,见谢长福提出加试恩科,正和自己的心意不谋而合,不由得大喜:“谢爱卿所言,深合朕意,不知,诸位爱卿,可有异见?”

朝臣皆沉默不语,忽然,一人出列:“臣附议。加试恩科,此诚天下士子之鸿福。”

随后,又有人站出来:“臣附议。皇上新登大宝,确宜开恩科。我等皆已衰朽,宜吐故纳新,吸纳更多的人才来辅佐皇上,如此,国祚才能绵绵不绝。”

那人显然是不同意谢长福的,但对加试恩科,选拔人才显然是竭力赞同的。

渐渐地,在谢长福身后,跪了一大群人,纷纷口称:“臣附议”。

接着,武官们也纷纷跪下,表示附议。

众文武皆跪在礼部尚书谢长福身后,表示无异议,但大殿上仍有一人,站着不动,十分醒目,少年天子定睛望去,是宁阳侯陆守拙。

“宁阳侯,你有何异见?言者无罪!”天子似乎有不悦,但看在谢守拙为三朝元老的份上,还是对其十分恭敬。

“皇上,老臣以为,西北边关吃紧,需大笔军费开支,而连年征战,国库空空如也。若再为太后寿辰造祈佛塔,必招致兵变,也予人以口实。皇上甫登大宝,宜先国后家。”